白桥镇2019年工作总结暨2020年工作计划
白桥镇党委、政府
(2019年10月)
今年以来白桥镇紧紧围绕全县“1383”工作体系,立足实际,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招商引资、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有序发展。1-8月份(9、10两个月的统计数据尚未出来),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4万元,同比增长36.7%,占全年计划的7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743万元,同比增长13.8%;工业利税1062万元;限额以上法人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63万元,同比增长55.3%,完成全年计划的73.7%。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02家,完成全年计划的80%;新登记私营企业51家,完成全年计划的92.7%。
一、2018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培育新动能,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主导产业再添新优势。以质量提升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整建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今年新增绿色农业示范区4万亩,实现大蒜生产基地全覆盖,项目区内通过开展节水节肥示范,启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补贴等综合措施,减少化肥使用量10%以上,有效推进大蒜生产由规模化向标准化、高端化转型发展。积极推广“大蒜、蒜薹”目标价格保险参保工作,全镇参保率达到100%,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注重品牌打造,全市首家乡镇商标品牌指导站已完成6件名优商标的创建工作,3月份被省工商局推荐出席全国“发现地标之美”颁奖活动,9月份“商河大蒜”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商河大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布局,培育发展蒜黄、高标准大棚蔬菜、锦鲤养殖、金蛋加工等特色产业。其中,通过积极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项目,投资100万元在徐李、小袁家2个村打造七彩蒜黄拱棚种植项目,目前130个拱棚建已接近尾声,12月面向农户进行租赁;依托金蛋产业优势,积极推进电商产业发展,8月份新尚村成功创建济南市首批“全国淘宝村”,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金蛋产业,东部金蛋产供销基地初具规模。
三是实体经济取得突破。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镇的“一号工程”,立足大蒜产业优势,按照“建链、补链、扩链”的总体思路,瞄准主攻区域,锁定重点项目,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提升行动。5月份成功举办“双招双引”集中签约仪式,7家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投资6000万元的济南市首家大蒜交易市场正式启用,填补了无专业化大蒜交易市场的空白;总投资3.2亿元的山东美康生物科技项目厂房建设已封顶,正在进行内外装,预计明年6月份正式投产,该项目主要从事袋泡茶、配制酒、软硬胶囊及口服液等保健品的研发生产,投产后年产袋用茶1000吨,硬胶囊剂15亿粒,片剂3亿片,颗粒剂100吨;总投资1.2亿元的济南商玉宝食品科技项目厂房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办公楼、地面硬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投产后年可加工蒜粉、蒜米等大蒜深加工产品9000余吨,年产值8000余万元;与山东航塔通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智慧小镇”项目,计划在境内建设“5G”网络通讯基站200余个,推进全域无线网络建设,目前已完成15个信号塔基座建设;投资8亿元的国电恒罡风力发电项目计划在境内建设3兆瓦机组40个,并配套建设机组设备维修厂区一处,目前正在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同时,山东巨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大项目正在积极洽谈、有序推进。
四是全域旅游初见雏形。总投资6亿元“水韵蒜香”田园综合体康养项目签约落户,同时借助徒骇河清淤工程,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对徒骇河原生态自然风光进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抓好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实施路网提档升级工程,其中道路提档升级8.7公里、养护大中修25.1公里,24个村的街巷硬化工程11月正式启动。总投资700万的24个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快速推进,彻底解决群众用水难题;涉及910户的农村房屋节能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1581户“电代煤”工程已开始安装,清洁取暖工作迈向新台阶;投资30余万元高标准新建徐李村农村幸福院,同时现有的12家农村幸福院全部通过市民政局星级评定,全镇养老服务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投入力度,环卫所、管区、村等相关部门之间明确责任,密切联动、齐抓共管,目前累计动用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500余台次,出动人工1600余人次,清理各类垃圾3000余吨,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加大巡查力度,全面巩固好“小散乱污”企业取缔成果,拆除低空排烟设施37个,镇域内3家企业已按要求办理相关环评手续,同时推进秸秆禁烧、扬尘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各项防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大气污染防治再上新台阶。
(三)坚持引育共用,强化乡村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