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天目山镇加快集聚发展势能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镇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较好地完成了镇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7.71亿元;实现税收收入4699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85元,增长9%。
这一年,我们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稳中求进、积蓄动能,产业经济激发新活力。
1.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建立“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工作机制,对排定的28个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专班包保,全力提速项目建设。区重点项目滨江“天目山小镇”完成合院主体建设和“上改下”等配套工程。大华“天目山精品人文体验酒店”项目完成土地摘牌,正式启动建设。高标准完成集镇垃圾填埋场整治、藻天线景观亮灯、佳坞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藻溪小学改扩建、西天目污水处理厂、污水终端提升改造等区域重大基础配套项目有序推进。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亩均论英雄”改革倒逼转型升级,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盘活闲置厂房1.5万平方米。注重发展动能集聚,工业投资、民间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研发投入等经济指标均大幅超额完成。坚持做地招商,精准配置项目用地,挂牌出让土地53.3亩,招引重大产业项目1个、产业个性化项目3个。完善产业平台建设,推进藻溪工业集聚区环境提升,完成园区道路修复500米,立面整治2200平方米,绿化补植3000平方米。
3.三产旅游扩量提质。大力实施三产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新增服务业限上企业2家。加快农家乐和民宿经济发展,创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2个,全镇高端民宿增至24家,月亮工坊入选浙江省白金级民宿,“天目宿集”高端民宿集群效应更加显现。持续做实全域旅游,配合做好大天目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开通天目山至杭州火车东站旅游专线,完善景区配套功能,预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这一年,我们紧盯全域景区化目标,厚植生态、绿色发展,人居环境得到新提升。
1.拆违治水纵深推进。深化“无违建”创建工作,全年拆除各类违建7.6万平方米,创建优秀“无违建”示范村5个、达标“无违建”示范村7个、“无违建”道路4条、“无违建”河道1条。巩固治水剿劣成果,完成河湖库塘清淤4.15万方,提标改造污水处理终端75座,成功创建“污水零直排”镇,治水工作相继被《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2.“三大革命”全面深化。启动全镇新一轮垃圾分类工作,创成浙江省卫生村5个,创建区级垃圾分类样板村1个、提升村2个。实施美丽庭院“318”工程,精心打造美丽庭院景观带3条、美丽庭院精品线1条、清洁庭院达标村8个。管理好、维护好农村公厕建设成果,新建及提升改造农村公厕3座,49座建成公厕全部配备保洁员,实现长效运维。
3.生态文明持续提升。扎实做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平稳有序推进玉龙山庄后续处置工作。完成生态文明示范镇创建方案编制,开展“无污染镇”创建行动,完成问题隐患整改121个。持续推进“天目重秀”林相改造,全年完成植树造林1000余亩,新增彩色和珍贵树种7万余株,被评为“全省公益林建设成绩突出集体”。
这一年,我们致力于统筹协调发展,拉高标杆、精益求精,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
1.农业产业更加兴旺。加大农田标准化改造力度,完成低产农田改造11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3400亩。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各类涉水项目20余个,争取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大力发展美丽农业,新增土地集中流转970亩,山林流转580亩,创建美丽牧场3家,天目山小香薯基地创成省级绿色发展先行区。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亿元,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
2.美丽乡村更具魅力。“天目月乡”示范型村落景区精彩亮相,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产业培育和市场运营获得社会各界认可,高水平举办“稻田艺术季”活动,人才返乡创业机制得到杭州市委副书记张仲灿同志批示肯定。闽坞村完成村落景区续建,交口村创成杭州市精品村,一都村创成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藻天线景观节点即将全线亮灯,美丽乡村再展新颜。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全面推进,严家等3个村完成整体进度65%,一都等6个村项目规划完成报批。
3.农村基础更加夯实。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基本完成泗大线等3条“美丽公路”和杨蔡线等8条“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九朱线、章朱线乡道大中修工程和亭长线路基工程,集镇公交客运站投入运营,全年道路建设总里程达到31.7公里。多措并举打好“消薄化债”攻坚战,全镇各村均达到“3010”消薄标准,12个村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位居全区第二;全年实现化债2558万元。扎实推进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核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4061本,发证率名列全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