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们抓服务、提效能,自身建设坚强有力。全面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三服务”活动,建立“领导联系企业、项目”“党务红领联系指导企业”“党员干部联村包户”制度,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和群众慰问工作,共收集问题471件,办结率100%。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进一步完善网格划分,全镇48个网格充分配备“一长四员”,促使各级党员干部在深入网格过程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接受监督。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党建堡垒,获评县基层党建规范镇,白洋村、横泾村入选市首轮“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先锋村。建立工作通报表扬与红黄牌警示督办制度,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展工作效能常态化督查和扶贫资金、通讯费等专项监督,全年共发出函告单6份、建议书7份、通报批评14份,提醒诫勉24人次,有效解决了干部作风飘浮、办事推诿、效率低下等问题。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在中钱村设立“村级廉情监督工作室”,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有效扩大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全面深化群团改革,并在全市党建引领基层群团改革推进会上作工作交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力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责,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党管武装和老干部、工青妇、保密等工作,全镇上下形成合心合力、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产城融合,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之路。沈荡将立足于打造“两区一园”2的总体思路,围绕海盐县“绿野仙踪”的总体定位,重点突出“千亩荡的绿、田园风光的野、老街老酒的仙、初心使命的踪”,构建“一线、两体、三心、四园、五馆”3的全域景区式的沈荡农业经济开发区。
一是提升工业品质。加大污染整治和监管力度,加快老工业园区“低散乱污”企业的整治腾退,因企制宜做好整治、提升、关停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积极出台各类惠企政策、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培育高铁经济,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高铁关联、智能家居零配件制造产业,积极引进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专精特新”企业,谋划“专精特新”高铁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二是推动三产融合。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高标准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创业孵化园和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招商,积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设农旅结合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工业”“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等新型业态。拓宽技术和人才引进渠道,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农业发展队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打造特色农文旅项目。串联沈荡重要资源点,连接千亩荡生态公园、老街码头、酒厂、粮仓、钱家祠堂,打造体验沈荡湿地文化、九老文化的特色风情带。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酒文化、渔文化、孝慈文化、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重点体现沈荡农文旅融合特色。同时,加大沈荡镇开酿文化旅游节宣传力度,做大沈荡酿造影响力,打造浙北酒文化特色产业基地,以文化带动实业发展。
(二)优化环境质量,高规格建设美丽城镇。沈荡镇将以建设美丽城镇为契机,加快推动规划全面落地、整治持续发力、设施提档升级,擦亮“千年古镇、梦里水乡”的金名片。
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2020年农村公路及危桥改造工程,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口,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大力推进省级园林镇创建,注重生态景观打造、历史文化挖掘、绿化铺设养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巩固小城镇环境整治成果,深化长效监管,同时高标准实施“美丽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品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危旧房、违法建筑治理,打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2.0版”。
二是农民安置集聚化。加强征搬迁力度,力争完成征搬迁1000户以上,通过建设农村新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安置,解决农村居民点“多、散、乱”的问题,促进耕地成片分布,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紧盯盛安佳苑一、二期工程,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促进人口向中心集镇集聚,进一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谋划将嘉南线东侧建设成居民集聚安居乐业区,同时强化提升公共配套服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周边环境。
三是城乡环境秀美化。拉高标杆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开展“无违建镇”“美丽河湖”创建,深化“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现全域秀美。进一步推进垃圾减量分类提质增效,完善各项奖惩机制,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和准确分类的能力。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亮点,逐步实现景区村庄建设全覆盖,提升永庆村、聚金村美丽乡村基础版建设品质。加大千亩荡水源地保护力度,以千亩荡湿地环境修复为重点,启动千亩荡生态公园二期工程建设。
(三)强化服务保障,高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沈荡镇将着眼于提升民生“幸福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同时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