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加快实施核心区建设。紧紧围绕“一核四地五区”发展格局,组建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商议和项目推进定期会商等制度,凝聚试验区建设整体合力,高标准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全力争创国家级试验区。着眼总部会展、国际创新、未来生活、智能制造、数字文教五大区块不同功能定位,加大互联网会展高端业态、互联网企业总部引进力度,实现不同功能区块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把握“新基建”建设机遇,加快落地专项发展规划,构建“基础核心技术—生态示范领域—产业拓展应用”信创产业体系。出台新一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突出亩均税收、集成电路、明星企业等转型导向。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产业园的建设和互联网产业发展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评估,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可行性。搭建行政审批服务、优惠政策、金融服务等服务平台,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推动企业办事事项“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深化“最多找一人”服务机制,为企业落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着力解决传统治理、监管模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问题,探索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打通政府和企业间数据流动通道,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持续推进乌镇实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启动企业债发行工作。
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接沪融杭和嘉湖一体化,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力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国际创新区,打造“一核多点”的创新生态构架。启用“乌镇院士之家”工作站,启动建设乌镇院士智慧谷,智慧社区最新科技成果发布展示中心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推进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实施乌镇“产业大脑”建设工程,建立产业大数据情报系统,为创新企业提供行业资讯、供需对接、营销服务、人才引进等智能服务。大幅度提升招才引智力度,力争2020年引进省级以上高端人才5名、桐乡市级以上人才20名,落户人才项目企业8家。
(三)全系统完善城市功能。坚持统筹兼顾、优势互补,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大力实施“城乡品质提升行动”,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建设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标准完成2020年乌镇镇国土空间规划、乌镇镇全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7项专项规划,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的统筹设计能力。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陈庄村等6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基本完成。完善自然资源执法体系,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天眼系统、日常执法巡查和季度卫片等手段及时发现并整改违法用地。建立健全“五美五师”制度,力争创建文旅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修编,提前谋划新村点落地,加快新规划新村集聚区土地流转。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品质提升5大工程,加大市政道路、城市管网、景观绿化建设力度,全年实施镇区慢行系统连通工程、互联网小镇重要节点景观综合工程等基础建设类项目52项、房屋建设类项目9项,计划总投资61亿元。全面加快镇区交通路网建设维护,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目标,计划新建改建城镇公路7条、乡村公路5条、桥梁4座。强势推进“拔钉清障”,为重大项目、重点工作推进扫除障碍。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借助“云享乌镇”平台,打造融规划管理、配套建设、城镇运维管理为一体的智慧乌镇城市体系,实现智能化城市建设管理全覆盖。建立村(社区)消防工作联动机制,做好重点区域领域专项整治,开展平战结合式拉练,打赢消防安全三年翻身仗。抓好“三场所”“三企业”整治工作,确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治到位。优化镇区养犬重点区域划定和管理,保障居民健康和人身安全,提升城镇文明指数。
(四)全区域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保持乡村本底本色,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更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美丽乡村精品路线运营管理,理清现有业态中企业的关系,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丰富体验内容,推动精品路线市场化、规范化运营。编制镇级美丽乡村精品路线方案规划,加快推进陈家村、杨园村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和陈庄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建设步伐,启动民合村棕榈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形成“文商旅农”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互相融合的发展格局。加快制定出台跨村集聚和有偿退出宅基地政策,加强联合审批管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规划建设乌镇数字农业小镇,建设首个“云上农业”试验场,打造“5G农场”智慧农业基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4467亩。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建高质量示范性生态拦截沟渠,降低河道污染。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长效管护机制,坚决制止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乱搭建等情况。提高全镇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作物质量安全及单产水平。完善“互联网+”农业运行模式,加快宏盛禽业等企业自动化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