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展现精细治理新形象。巩固扩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动八大提升行动,倾力打造洁净、秩序、文明、美丽的市容环境。常态化做好湖滨路、人民路等镇村主干道路的环境综合整治;聚焦集贸市场及周边、废品收购站、老旧工业园区等城市长效管理重点、难点、痛点区域着力探索系统整治和长效管护路径。继续深化工业园区停车序化工作,通过试点运行收费停车场以及加强管理整治双向发力,疏堵结合,推进全镇区范围内停车的规范化管理。积极做好区级精品街道、精品示范道路创建活动,切实推动立面净化、街景美化。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网格与社会治理网格的全面整合,切实形成问题发现在网格一线、及时解决在网格一线的良性机制。坚持“两违”整治力度不减、要求不降,继续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和农村危旧房屋整治,切实守住管理红线。
三、致力“人民幸福”新突破,着力丰富发展感受力
1、筑牢保障基础,让民生幸福更有温度。深入推进社保扩面提标,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确保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保持100%、人员参保率达99%以上。积极沟通解决牛塘新园土地收回重供和房屋土地初始产权登记工作。千方百计扶持困难群众,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扶贫、发展慈善事业,逐步扩大社会福利涵盖范围,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让百姓更有归属感。严格落实优抚政策,抓好军转干部及退役士兵安置,落实落细待遇保障。
2、拓展增收路径,让民生幸福更有广度。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和低收入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通过产业发展、园区更新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载体等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支持多种形态就业,广开增收渠道。鼓励引导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用好用活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或租赁制度,持续盘活“沉睡”资源,优化村级经济结构调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开展“三资”清查,强化闲置资源管理,以资产承包租赁或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资产显化。
3、提升供给水平,让民生幸福更有厚度。着眼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接续实施民生实事项目。聚焦教育短板,加快推进牛塘实验学校、卢家巷实验学校改扩建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尽快启动东龙实验学校新建工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补足供给短板。持续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新市民学校改造提升,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学工作。推进牛塘卫生院病房改造工程,深化牛塘卫生院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健康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高效推进镇职工服务中心项目和青云园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切实打造集党建宣传教育、文化展示、职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文体阵地。切实做好消费品市场的改造提升,有效提供品质优、便捷度高的生活设施配套。
四、致力“文明文化”新突破,着力彰显发展软实力
1、提升文化影响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打造图书室、主题公园等文化地标,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大对创意设计、影视制作、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的项目引育、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加快发展高端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丰富产业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繁荣文艺创作,充分发挥牙雕浅刻、红木微雕等工艺美术的影响力,将牛塘的景致、精神注入其中,推出一批蕴含牛塘特色的文艺精品,打响牛塘的文创品牌。依托白家工业园区建设,探索打造工艺美术精品街区,推动传统文化与产业文明的交相辉映。
2、推进治理现代化。紧紧围绕重要节点和关键领域加强重点人员稳控,坚持关口前移,主动对接矛盾,主动跟进对象,确保大局不失控。完善信访诉求“分级负责”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把矛盾问题发现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纵深推进“法律六进”,着力开启“八五普法”全新局面。深化探索社会组织和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路径,形成五社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各类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大力推进网格治理提质增效,通过整合多元力量,完善体制机制,织好一张全要素工作网络、建强一支专职化网格队伍、探索一种常态化工作方式。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确保防疫屏障始终牢固。
3、塑造文明新风尚。深入推进典范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切实将迎检应急机制转化为常态长效建设机制。着力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形成阵地常在、活动常态、内容常新的良好态势。支持塘口、卢家巷等村进一步向上申报更高级别的“示范站”,引导各村(社区)聚焦自身的亮点优势,打造更有影响力的特色站所,持续打响牛塘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大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组织“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坚持既尊重历史,又立足现实,依托各类传统节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群众性文化及民俗节庆活动,让文明新风吹遍大街小巷,润泽千家万户。
五、致力“教育引流”新突破,着力激活发展驱动力
1、完善规划,推进物理空间融合。以江理工新校区为核心,持续深化学校周边的城市设计和产业布局,切实为建设产教城融合互动发展引领区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积极推进湖滨路道路线型优化,以及随江理工新校区一体化规划的金鸡西路、聚湖路等道路建设,融合轨道交通5号线金鸡西路站、牛塘站点建设,改善区域微循环,切实打造便捷顺畅、快速通达的交通路网。聚焦与江理工新校区在空间的充分共享和要素上的全面整合,加快与江理工新校区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推进产业园区、商业街区、公共服务功能区的科学合理布局,实现整体风格的统一和物理空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