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夏墅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自2016年12月履职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抢抓机遇,勇于开创新局,紧紧团结依靠全镇人民,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各项事业稳中向好,西夏墅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步。
一、致力于做强产业,强化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202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是2016年的1.5倍;规模工业总产值125.5亿元,是2016年的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2亿元,是2016年的1.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9万元,是2016年的1.5倍;人均纯收入达28015元,是2016年的1.5倍。
一是产业培育卓有成效。积极围绕产业发展做文章,五年来,刀工具、新材料行业销售年均增幅分别达14.9%和19.6%,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4%,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91家,年销售破亿元企业超10家,累计引进进口设备12.6亿元,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扩大。“工具智造小镇”成功入选省发改委第二批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连续三年通过省级年度考核。“江苏高效精密工具研究基地”正式揭牌,协同创新中心、小镇客厅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运。宏发纵横获第18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金牛研磨、亮迪电子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显著提升。出台《新北生态织染工业园纺织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园区整治提升工作,促进纺织印染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重大项目持续深化。始终把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项目为王,突出招大引强,为地区发展注入动力。五年共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18个,列入市级重点项目14个,区级重点项目50个。新创智能、雅居乐科技园、青海量具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运,总投资超75亿元。盘活松盛香料、大利节能等24家企业的1300余亩闲置土地,不断提升工业用地效益。
三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大科技人才招引力度,创新质效显著增强。创建国家级“508众创空间”、省级“众创社区”,成立全省首家工具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江苏高效精密工具研究基地、常州斯乃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举办精密刀工具创新发展论坛,与上海交大陈明教授团队合作建立的海博工具产业研究院,进行市场化运行。五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6家,专利授权1995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研发机构及创新中心3家,引进省双创人才3人、省双创团队1个,市龙城英才创业人才33人。积极推进墅乐、坤宇电子人才公寓建设,新建人才公寓208套,保障人才安居乐业。
四是安全生产筑牢防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加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累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600余家次,排查并整改隐患1万余处。深入开展“危污乱散低”企业(作坊)专项整治,作为全市试点地区,共排查企业(作坊)14166家次,分类整治55家。全面整改区安全生产督导巡查组反馈问题64条,进一步完善监管闭环体系。持续做好食品药品管控工作、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二、致力于城乡融合,统筹功能配套,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五年来,我们持续优化功能布局,扎实推进城镇建设,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居民生活便利度不断提高。
一是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以编制2016-2020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谋划红线选址、搬迁安置、配套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结合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的思路,有序推进河东新镇区、老镇区、工业园区综合开发,实现融合发展。科学布局拆迁安置区、商业购物区、中心绿地公园、滨河景观带,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构建宜居宜业的城乡格局。
二是集镇功能持续完善。着力满足群众需求,加快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河东新镇区建设,建成香山福园一、二、四期安置小区和西夏墅初级中学,生态绿地一、二期对外开放。建成鑫海城市广场、河东商业街等商业综合体,新农贸市场顺利投运。积极配合新孟河拓浚工程,共完成沿线居民动迁621户、企业动迁18家,建成蓼沟河翻水站、午桥站等5个泵站和水塔口桥、丽江桥等5座桥梁,稳步推进城巷大沟整治工程。政泰路、S122全线通车,阳澄湖路东延、平顶山路北延、西海路西延等工程验收通车,改造提升镇村公路30.43公里,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三是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坚持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江苏省健康镇。扎实开展畜禽养殖整治,稳步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村居环境有效改善。坚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263专项行动”,强化“双随机”环境监管,累计出动13520人次。严格落实河长制要求,建成南安河、延安大沟等6条生态河道,完成团结河、林业河等6条黑臭水体整治,稳步推进小微水体整治,完成200余座沟塘共计50万方清淤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