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主要任务(部分内容)
建议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财政总收入4.65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工业投资超7亿元。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PM2.5年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等环境指标持续改善;圆满完成省市区下达的其他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产业、企业、园区同推进,硬核锻造镇域发展韧性。一是更富成效培育产业集群。放大“长三角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的特色优势,确保以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占比不低于80%。面向长三角地区高规格举行泛半导体创新合作论坛,与张江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光刻材料中试平台,进一步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园区。力争全年新招引关联产业项目10个、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2个,集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以上。二是更高能级建强园区载体。积极开展有机更新攻坚行动,为高质量项目腾出更多空间,力争新腾退工业用地200亩以上。有序推进工业园区拓展工作,适时启动平台涉及村的搬迁工作。以竹墩村、射中村为核心,面向园区打造集生活、娱乐、会客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基地。三是更大力度释放企业活力。深化“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最优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推进“服务+监督”双管齐下,运用好“园区+企业”两大服务驿站,打好“六线并联”“四证齐发”项目推进组合拳,推动纳鸿微球、邦特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广围科技、新盈电子等项目投产见效。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贷款、专项债券份额,撬动更多资源参与菱湖建设,加快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
(二)坚持规划、建设、治理统筹抓,持续彰显城乡魅力。一是高标准优化空间格局。按照“做大城镇、人口集聚”原则,有序推进城镇有机更新、农村全域整治等工作,排实排细城中村未安置村民数量和土地开发潜力,合理筹划周边村庄异地安置向中心靠拢,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规模与现代化水平。发挥好集镇功能,避免撒胡椒粉式城镇建设,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进一步优化菱湖全域空间布局。二是高品质构筑城乡空间。计划投入1.5亿元,实施15项城建重点工程。新建改造星桥路、工业西路等道路6条,加快射锦线至湖山大道连接线建设,推进菱湖大道前期工作。全力争取人居生活改善项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二期等专项债,进一步补好城镇建设短板。三是高水准涵养古城气质。深入开展城镇占道经营、私搭乱建、乱停乱放“微治理”,着力加快全域古桥、古巷、古村等“精提升”。全面推进古建筑修缮修复工程,有机整合历史文化街区、红色记忆街区以及秀溪水巷等街巷资源,还原江南水乡风貌场景。启动章荣初故居修缮工程,全力弘扬菱湖老一辈的企业家精神。
(三)坚持农业、农村、农民全兼顾,匠心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一是发展更有奔头的现代农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落实各类惠农支农政策。坚持以抓工业理念抓好农业,新招引农业产业化项目2个以上,加快推进富民明珠数字渔业产业园、蓝莓植物工厂等项目建设。关注传统养殖转型,依托西部省级现代渔业园区、“数字渔村”等平台培育现代化渔业人才,全力探索“现代化、全链条、生态型”渔业发展新路径。二是建设更具魅力的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探索发展“美丽乡村+”农业、休闲、非遗等新业态。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高标准做好山塘村、许联村等省级未来乡村创建工作。加强“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建设,以“绣花”功夫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和提升微观景点,打造各村核心展示区域。三是拓宽更可持续的富民渠道。加强与区强村富民集团的对接合作,加快构建“村村有产业”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格局,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120万元以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更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
(四)坚持文明、文化、文旅共支撑,加快书写融合发展新篇。一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全力做好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乡风文明工作,常态化组织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教育科普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打响“红菱”志愿服务品牌,推出“一村一品”菱湖镇特色宣传。二是激发文化内在活力。加快盘活浙丝二厂资源,用好“口袋公园”,增设坊间非遗文化展示,做好文艺下乡、文化走村等工作。加大历史文化研究,重点结合菱湖渔文化、桥文化、灯谜文化等特色文化,创新合作谋划推出古镇文化文创产品。三是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立足长三角亲子乐园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射中村艺术探村整村运营、朱仁民艺术馆等项目开发,精准推进竹墩村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创新开发“影旅融合”模式,强化影视基地培育,建好建优文化影视产业基础,着力构建全域影视产业发展格局。
(五)坚持提优、补短、固本相结合,全力提升民生福祉质感。一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完成便民服务中心改造搬迁。深入推进卫生村镇和健康村镇建设,有序优化基层医疗资源布局,提档升级村级医疗阵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争取菱湖实验小学新建工程的政策支持,力争高考一段线上线人数再有新突破。关心关爱“一老一小一残”,深化老年助餐点和乡村养老互助睦邻点建设,实施未成年人助学保障,推进困难家庭无障碍改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