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项目为要,打造发展强劲的品质之城
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优质项目加快落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助推交通项目建设。推进双墩路、文明路、滁河路等三纵二横路网建设。全力保障地铁8号线、北城高铁站扩建、沪陕高速复线、北城高铁换乘中心、铁路跨双墩路、济河路、汤都路、濛河路下穿桥、石弓山路、章华台路、吴王路等交通路网工程建设。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加大交通项目资金投入,形成村村通和组组通“双通”乡村路网,高铁、高架、高速、地铁“三高一地”城市快速通道。加快安居项目建设。实施安置房“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天宝苑、龙湖苑、锦绣凤湖、罗北三期、水岸人家四期、紫桐苑、临湖佳苑等安置房项目建设;加快万科、碧桂园、金地、融侨、文一等高端商品房小区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村庄“留改拆”,落实物华苑一、二期、水岸人家一期和罗集高铁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不断提升人居条件。重视民生项目建设。加快双墩、罗集等老镇区改造提升,实施天然气管道进老城区惠民工程,持续抓好九小工程,推动龙湖北路和五湖大道生态停车场、康乐农贸市场、恒大帝景和华地森林语生态公园、人民公园建设,加快罗集和吴店街道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双墩养老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项目,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保障产业项目建设。紧扣北城城市中心及高铁片区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全力保障好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研发、康养医疗、文旅、总部经济、商务金融、软件研发等支柱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三)坚持乡村振兴,打造富裕宜居的魅力之城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民主体地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主体,以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布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按照“一轴两翼”产业布局,建设提升合水路水果一条路、大官塘移民产业园。着力打造罗北社区安松牛奶制品、雷龙河秋月梨,罗集社区午阳葡萄、凤麟猕猴桃和树莓,海宝、华丰村稻虾米,尚岗村火龙果,夏店村草莓,富民村蓝山斛等特色农业品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全力推进罗北现代农业产业园、罗集田园综合体、创和幸福庄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深耕海宝农耕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和梁庄高粱等特色农业,深化农旅融合,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示范片和海宝乡村振兴示范区。壮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形成户主、农场主、企业主、合作社主“四主”融合。通过盘活土地要素,盘活闲置资产,盘活人力资源“三盘活”举措,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落实,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从弱到强,从有到优发展壮大步伐,推动全镇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迈过50万元大关。美化乡村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田园生态底色,打造罗北、罗集、海宝等10个田园综合体。沿滁河、龙湖路、五湖大道、合水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用“绣花”功夫持续提升农村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完善生活配套。优化农村道路交通,推进水电气网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医疗、养老、电商、物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进镇、村一体化联通,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人才振兴。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人才引进、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培养重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力实施“三乡工程”行动,构建乡村人才管理体系,促进各类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与农村有效衔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四)坚持全面发展,打造和谐稳定的幸福之城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扩大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重点推进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养老机构照护功能。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运用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推动养老事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扶持优秀文化企业发挥示范、辐射和创新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加快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科学配置区域教育资源,以集团化、品牌化办学为依托,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深化体教融合,统筹推进北城体育公共设施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完善镇、村(社区)体育设施布局,打造多元化体育空间。协调推进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兜底体系。加大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社会救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和岗前技能培训,积极搭建大学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筑牢社会安全稳定防线。加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常态化监管。借鉴“枫桥经验”,坚持信访联席会和领导干部接访、带案下访工作制度,坚持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