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定不移夯实基础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一是强化政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大执纪执法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深入开展“红色放心岗”、结对共建和“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活动;整肃干部队伍,狠抓效能建设,架起“高压线”,筑牢“防火墙”,强化监督管理,确保风清气正,政令畅通。二是强化基层能力,夯实工作基础。以本次村“两委”换届为抓手,强基固本抓班子,高效提质抓队伍,选优配强村书记、村主任,为实现预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坚持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金色行动”为统领,推深做实“四联四帮”工程,切实夯实基层政治基础。三是建立健全机制,改善社会风气。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立乡风文明评议、“振风超市”评比、“红黑榜”评选等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激发群众不甘平庸、奋力拼搏的精神志气。深入群众一线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乡风民俗,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倡导崇尚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创新内容、创新方式,深入开展文明户、文明村创建活动,从根本上改善社会风气。四是强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充分挖掘红色故事和遗址,规划建设“苏维埃红街”,完成红33师遗址布展和配套项目实施和红色村项目建设,实施红色氛围提升工程,设置村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组建红色宣传队、宣讲团,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演出、红色电影展映、红色歌曲传唱等活动,大力开展“红苗”工程,联合学校开展红色故事代代传、重走红军路等活动,浓厚红色氛围,打牢红色根基,以红色教育立德树人、推动治理,争当红色基因传承标杆。
(四)坚定不移统筹综合治理,实现治理有效。一是健全乡村自治。一体化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织密党建网格、监督网格、监测网格,推动基础民主,实行阳光村务,巩固规范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推进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向社会公示、公告等制度,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实现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公正廉洁用权。把服务和管理做到基层,持续开展以村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培育乡村公益性、服务性组织,开展农村社会志愿者服务,发挥乡绅乡贤积极作用。二是推动乡村法治。总结运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成果,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在乡村开展普法活动,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村民知法懂法,树立健康的法制观念。开展一村一警建设,积极处理基层矛盾,将基层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弘扬乡村德治。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牵引,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乡村社会树立正能量的道德观,积极开展好家庭评比,开展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村官、最美乡村医生评比等活动,宣传道德模范,宣扬典型案例,传播真善美。
(五)坚定不移提高群众收入,达到生活富裕。一是引进建设人才,发挥领航功能。结合“金凤还巢”、“双招双引”,全面推广“能人回归”工程,确保5年内各村均有1名回归能人。优化“引育留用管”人才机制,支持回流人员发展产业、自主创业。推行乡村振兴“特派村官”,为各村配备1名35周岁以下全日制本科村干部。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村集体经济活力,力争5年内至少4个村集体经济超50万元。二是加大农业扶持,提高生产收入。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推进链式产业发展,发放种粮补贴、稻谷补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优化“两个替代”行动,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完善“三券发放”等政策,持续开展新型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生产水平和生产收入。三是拓展就业岗位,实现稳岗就业。推动乡域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经济业态,落实更加积极的稳岗就业政策,继续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变疫情影响的劣势为优势,在本土企业开发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让无法外出务工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务工,持续增收。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延续脱贫攻坚期内扶贫车间扶持政策,大力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强劳务协作、岗位开发、劳务招聘、以工代赈等措施,拓宽公益性岗位开发途径。实行脱贫劳动力县外务工交通补贴政策,吸纳更多脱贫人口、监测人口稳岗就业,就业率逐年递增。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促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