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品质提升项目
加快完成莞番高速征收拆迁工作,尽快落实环莞快速三期、口岸大道至环莞快速路联络线、松山湖大道至常平环常西路联络线等项目的建设工作。采用城市主干道的标准,打通S529线环常东路、东平大道接常马路延长线等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提升城市道路网密度,形成“高快速道路保高效、主干道路保畅通、次支路网保循环”一体化路网协调体系。
S529线环常东路。起点与环常北路相接,由西至东与从莞高速公路共线,终点接环城南路与东站路平交口,全场约4.353公里。项目采用城市主干道的标准,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60km/h。项目起始年限为2020—2022年,计划总投资62035万元。
S529与莞深高速交汇节点改造工程。S529线环常东路与莞深高速交汇节点改造工程在原莞深高速黄江出入口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改造后为三层环形立交。该工程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兼城市主干道功能),设计速度为60km/h。。项目起始年限为2020—2022年,计划总投资26494.51万元。
城市主干道示范路建设。常朗路3.304km、常平大道、公园路、常东路3.344km、新城大道3.043km、常马路1.617km、振兴路0.747km、中元街0.721km、振兴三街0.712km、振华十街、市场路0.626km、南城路1.364km等人行道整治、树池整治、箱体美化、路灯及公交站亭(牌)等的翻新。
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以常平大道—公园路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周边路段慢行系统,一边延伸至东莞东火车站及常平东站,另一边延伸至常平火车站和常平南站。项目起始年限为2021-2023年。
(五)生态环境改善项目
寒溪河“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寒溪河常平中心区段堤防整治总长约9.29千米,坚持水利与生态环境同时兼顾,以水污染治理为抓手,按50年一遇标准提升堤防建设。加快对寒溪河开展流域截污、河涌整治、雨污分流、景观建设、新建排站、改造河堤等工程,进一步完善流域水污染治理体系,实现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慢行绿道系统全线贯通、沿线交通状况全面改善及两岸景观全面提升的目标,满足群众亲水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河道和排污口的巡查,及时清理河面、河岸垃圾,清拆沿岸违建。以问题为导向,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并优化截污管网布局,系统推进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休憩系统构建,争取成为全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的标杆项目,打造常平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防洪排涝整治。预计2022年建设完工桥常路易涝点整治工程,2025年建设完成猪头山排站扩建工程、2023年建设完成新白沙浦排站工程和新白沙浦排站配套主排渠工程,推进寒溪水等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排水排涝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六)文旅产业发展项目
常平隐贤山庄。常平隐贤山庄将全面整合现有资源和开发隐贤山庄旅游景区周边的旅游配套,打造隐贤山庄文旅综合体打造以“水主题度假体验及多功能复合生态旅游体验综合体+美食文化夜游体验商业街”为项目定位,加快和完善景区综合停车场配套,全面提升旅游体验,满足年轻时尚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文旅+”“+文旅“新业态,打造常平特色鲜明、核心优势突出、新兴业态集聚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东莞创造”亲子、文创、夜游“三大主题的旅游新地标,形成辐射珠三角地区的全域旅游综合体。
常平图书馆大楼。新建常平图书馆新馆,场馆面积约占15000平方米。新建图书馆要顺应城市发展转型和市民素质提升的需要,拓宽渠道,增加馆藏,增设现代化数字阅读、多媒体阅读区、独立的少儿阅览中心、专为特殊群体服务的阅览室、读者休闲区等功能区,全方面提升图书馆功能分区及接待能力,完善馆内设施、网络、服务,建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现代图书馆服务体系,打造成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图书馆,有力提升常平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内涵,推动和发展常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红色教育基地。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整合提升红色资源;开展东莞县委机关旧址陈列馆扩建工程,包括扩建陈列馆主体建筑、恢复红色古村道、修缮革命故居;加快推进李任之故居周边环境升级改造项目和李任之革命史料陈列馆(新馆)建设,完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上的作用,推动优秀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打造“红色初心”文旅产品。
文旅示范村建设。挖掘乡村特色与文化内涵,保育与活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一村一品牌”文化引领工程,持续推进优秀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实施“东莞市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大力推进桥梓文旅名村、木棆文创名村、司马书香名村、土塘书法名村等四个示范村建设;推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旱木龙游会的传承推广工作,挖掘乡村特色与文化内涵,保育与活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一村一品牌”文化引领工程,持续推进优秀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旱木龙游会的传承推广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提升我镇各村的知名度与乡风文明。
(七)社会治理能力提升项目
“数字政府”建设。充分发挥常平镇政务服务改革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积极与有经验的公司探索如何立足常平镇的实际情况,开展全镇的智慧服务、智慧办公、智慧监管等“数字政府”工作措施。完善《常平镇“数字政府”实施方案》,按照市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并以镇政府名义印发。做好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对接工作,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单位)件的数据融合共享,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打造“智慧政务大厅”。立足政务服务中心实际,运用大数据思维,以互联网为依托,搭建群众和企业移动办事平台。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部署我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推动常平镇社会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抓紧落实《常平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按照2020年部署动员、明确任务的基础上,2021年稳步推进、阶段总结,2022年迎接验收、争创先进。按照方案要求,各责任牵头单位将根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好属地属事责任,不折不扣把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位。
(八)民生福祉增进项目
教育扩容提质。确保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满足需求,主要包括新城学校、常平中学初中部运动场、振兴中学宿舍、配建幼儿园(两所)。通过集团化办园增加公办学位,推进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保持我镇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为50%以上;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80%以上。建设品牌学校、特色培养学生、引进高水平人才、提升教师待遇及福利,更新升级教育装备等,实现“高”——教育质量高,“全”——教育体系全,“强”——教育产业强,凸显中心地位,打造“高品质东莞东部教育中心”。
东部中心医院“创甲”。大力支持东部中心医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提升东部中心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结合东莞市卫生健康和暨南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发展规划,利用双方优势,将东部中心医院打造成为医疗、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学科建设突出的暨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努力争取在2024年底前成功申报、2028年底前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使其成为真正的东部医疗中心,以点带面,辐射提升东部片区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临床医学教育及科研水平。
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持续加强性别平等教育专家和师资队伍建设,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素质教育课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性别平等教育工作体系,并及时总结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不断探索打造更多的性别平等教育特色品牌。规范性别平等教育的工作制度、教学课程、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性别平等手抄报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营造浓厚的性别平等主题文化氛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性别平等的理念和观念传输给学生和家长,每年新增2间试点学校,在全镇中小学校内形成性别平等工作全覆盖。深入推进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按照市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每年至少打造1个基础型母婴室、1个标准型母婴室样板,积极打造升级型母婴室样板。开展“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建设,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心理工作力量,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和心理教育宣传推广等,帮助有需求的妇女解决心理困扰,维护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六、保障措施
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实现,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划实施机制,合理布置资源要素,加强规划的执行管理和监督,以政府、企业、市民的全社会多方投入共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要成立规划纲要实施领导小组,紧抓关系全局的重大工作,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研究和执行力,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及实时情况,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形成层次清晰、权责明确的领导体制和统筹协调、执行高效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确保经济社会各项重大决策得以落实,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我镇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他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实现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按照“完善体系、突出重点、加强指引、做好服务”的总体思路,逐步完善和更新本镇的规划体系,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计划制定落实。科学合理制定相应的年度行动计划、年度预算计划、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年度目标和推进举措。组织协调镇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各单位按照职能分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方案、按计划、分步骤有效得到落实。
(二)强化资源保障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引导加强能源、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进一步优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要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力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充分考虑本规划实施需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适当调增镇内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和更优质的发展环境,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强化重大项目保障。围绕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对规划实施的载体支撑作用。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高规格、大体量、辐射强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的统筹调度和组织力度,规定项目竣工期限,缩短建设周期。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围绕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民生等方面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对纳入规划的重点项目,要落实绿色通道制度,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确保如期完成。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推进项目科学化、精益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水平。
(三)强化监督考评
广泛开展社会监督。镇政府要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公正监督的作用。发挥各部门、各基层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公众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加大规划宣传力度,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发展热情。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及时公开实施情况,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和反馈途径,鼓励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参与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
落实考核评估制度。做好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规划执行情况定期全面分析评估的方案,建立健全中期评估。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科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提出解决规划实施问题的对策,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建立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制,按照分段、分部门管理的原则,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任务列入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流程和完成时限,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