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简介智能制造产业园于2012年底在市、区“工业倍增”和“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大背景下成立,是伴随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道发展形成的产业园区,原为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区管理办公室,2022年6月正式更名为武汉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一、园区概况
园区现规划面积52.25平方公里,地处车谷大道产业创新发展轴和东风大道先进制造产业带的核心区域,是开发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主支撑、主引擎,对全区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截至目前,园区范围内企业3731家,其中,工业企业1362家,“四上”企业386家,工业规上企业265家(占全区590家的44.9%)。按照2022年度产值贡献划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占比75.3%,电子电器企业占比14.5%,食品类企业占比2.1%,其他企业占比8.1%。2022年度,产业园工业规上企业总产值完成2885.7亿元,同比增长4.97%,占全区总额83.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2.14亿元,同比增长36.24%,占全区总额18.52%;工业投资完成100.32亿元,同比增长28.53%,占全区总额32.37%;全年新签约项目12个,签约总额301.4亿元,占全区25%。
二、区位优势
产业基础雄厚。作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聚区,智能制造产业园聚集了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神龙汽车、岚图汽车、东本新能源汽车、东风猛士科技等6家整车企业,法雷奥、采埃孚等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格力、美的、海尔等知名家电企业深耕多年,形成了以凌达压缩机、福捷电子为代表的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可口可乐、康师傅、伊利、顶津、加多宝等众多食品饮料企业和海特生物、同济医药、福格森等生物医药企业汇聚于此投资创业。
交通路网便捷。区内交通高效快捷,长江沿岸黄金水道,沌口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毗邻京港澳高速,城市环线穿区而过,东风大道与三环线、四环线纵横交错,距离天河机场及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行程不超过40分钟,地铁3号线、6号线、16号线、有轨电车、城市快速公交无缝对接,构建起了便捷通达的交通体系。
创新要素集聚。围绕产业链持续稳链、补链、强链,陆续引进了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东风猛士科技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中创上元量子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东风自动驾驶领航项目、华为(武汉)智能网联车创新中心、羿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人工智能、智能网联领军企业签约入驻。
服务环境优良。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一言一行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动真格、真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访企业、进项目,落实企业服务包保制度,做好“四送服务”,用辛苦指数换取企业发展指数、幸福指数,用心用情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仅2022年,解决企业经营发展问题230余件,完成区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壮大现有产业规模等普惠政策兑现资金3.67亿元,惠及182家企业,有效增强了企业投资信心。
三、发展愿景
(一)着力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集聚以东风公司为主要代表的世界知名车企,加快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方向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打造新能源、数字经济、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集群。
(二)全力推动高层次产业发展。毫不动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优化变革,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结构更新迭代;“筑巢引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为转型跨越注入新的动力、提供强大支撑。
(三)奋力建设高水平创新体系。强势推进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基础创新,强化原始创新,聚力集成创新,更多领先技术“车谷创”;完善创新政策导向,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厚植创新土壤,培育创新新引擎。
(四)倾力优化高品质服务环境。进一步弘扬“店小二”精神,对标国际国内最优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企业提供全方位、无死角的服务,全方位助力企业投资放心、经营省心、发展安心。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