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加强示范带动。建立健全党组织机构,坚持“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将党的组织建设深度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先后成立了种植业党小组、稻花鱼养殖党小组、猕猴桃党小组、茶叶种植党小组和旅游服务党小组等20个产业党小组,带动贫困户200余户,年收入达5000多万元。为加快精准脱贫步伐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加快推进廖家桥村、椿木坪村、菖蒲塘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菖蒲塘村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四是突出阵地建设。加快推进廖家桥村、椿木坪村、菖蒲塘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菖蒲塘村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五是突出组织生活建设。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三只一卡、组织生活会、党员志愿服务和“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为抓手,确保村支两委班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向心力进一步焕发,党员干部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推动了精准脱贫、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和经济发展。六是严控党员发展关口。坚持党员发展工作原则,对新发展的党员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2019年共发展预备党员24名,预备党员转正15名。
二、存在问题
2019年我们虽然取得不错成绩,但从全局来看,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一是产业提质升级工作缓慢,以菖蒲塘为核心的产业园产品提质升级效果不佳,进展缓慢;二是干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服务群众不深入、不积极;三是相关资金保障不到位,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四是乡村振兴工作缺乏科学、合理规划。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我镇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全镇各项中心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继续推进基层党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拓展主题教育常态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政治、守规矩、明底线。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过硬。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着力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促进党员干部清白做人、干净干事。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抓实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学习实践双提升,不断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以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化村级财务公开,切实加强村级财务“三资”清产核资专项整治,规范“三资”管理;从严从实抓好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和干部管理;全力抓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二)继续推进脱贫攻坚。通过落实扶贫政策,以“十项任务”落实工作,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到2020年底,廖家桥镇剩余77户189人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全镇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一是实施发展脱贫工程。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大力发展猕猴桃、蜜柚、葡萄、柑橘、稻花鱼、雪茶等十一优势产业和养殖业,培育主导产品,提高特色产业增收效益。2、推动新型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以凤大二级路沿线万亩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积极创建“一核两区五基”的廖家桥现代生态水果观光示范园。一核即菖蒲塘精品园,两区即菖蒲塘片区示范园、长潭岗片区示范园,五基即菖蒲塘千亩基地、长坳千亩基地、马垅林寨千亩基地、岩坎营千亩基地、鸭堡洞千亩基地。二是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依托凤凰县旅游优势,把廖家桥镇发展成有民俗特色的风情小镇;回归自然的田园小镇和山水结合的画中小镇。三是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根据市场用工需求,联合县就业局将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实现自我增值。协调就业部门加大就业推介力度,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服务业等公益性岗位,用于扶持贫困户就业。四是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工程。2020年持续关注搬迁人口的后续发展,确保搬迁人口脱贫成效稳固。五是实施教育发展脱贫工程。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扶持民办幼儿园建设,使每个贫困村都建有一所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生要直接落实享受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六是实施医疗救助帮扶工程。每个行政村参合率要达到98%以上,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适当补贴,贫困人口参合率要达100%。七是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对现有的4568亩公益林政策补偿,惠及全镇22个村(社区)、602农户2716农业人口,每年补偿资金6.6236万余元。其中在15个贫困村落实公益林政策补偿2531亩,补偿资金3.6699万元,惠及1853名贫困人口。八是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对镇内纳入低保兜底的贫困人员逐步实现应保尽保;争取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全面完成农村无房户就地建房和农村危房就地改造任务,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住有所居。九是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到2020年,全面实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全面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一是加快道路完善。二是加快水利完善。三是加快供水建设。十是实施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实现乡镇、村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网络化管理服务全覆盖;完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