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受招商引资限制。经济下行压力大,在主导产业打造上起色不大,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土地指标、手续等瓶颈制约,影响项目落地建设。
二是农业用水问题制约发展。姚村管区西北部和纪家村管区农业浇灌用水缺乏,粮食收成下降,土地流转受限,严重限制了农业发展。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规模优势不够明显,虽然部分村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是一些村还未行动,无法形成规模。
四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尚未突破。虽然各村的村经济收入都已达到5万元以上,但是,部分刚分出来的小村,收入较为单一,多半是土地承包收入,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探索,尚未摸索出成熟的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三、2020年工作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为统领,围绕稳定和发展两大主题,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双招双引”、“放管服”改革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奋力开创姚村高力量发展的发展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一是认真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强化党建统领推进“双基”工作部署,始终坚持“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党建工作线列为全镇“十条工作线”之首,坚持镇党委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以“三抓”(抓支部书记、抓两委班子、抓无职党员)“两增”(增加集体收入、增强村级服务能力)“两会”(一线党委会、管区例会)“一论坛”(书记论坛)为党建抓手,抓基层、强基础、抓班子,强队伍,扎实推进村级组织场所规范化提升,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把推进村级“小微权力(公共服务)”清单规范运行列入月度议事日程,指导各村严格按照“小微权力”清单、“公共服务”清单记录簿规定的格式做好记录;推进建过硬支部促乡村振兴工作,做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坚持“一村一个党委会”,重点研究各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村会诊,精准发力,在全镇各村收入5万元的基础上,再次提高。
二是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增强镇域经济实力。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以培植财源、强镇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理念,创优发展环境,实施人才工程和品牌战略,坚持做大现有企业和招引大项目大企业并重,全力培植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配件、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计划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以上。优化园区企业结构,培植新龙头企业,淘汰落后企业,明年计划对普文特建材、可木家居、山大矿山机械、春秋焊割等企业进行重点培植,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园区经济发展活力。
计划招引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亿元项目2个,全年到位市外资金1亿元。继续加强对天一世达重工的扶持力度,尽快实现履带式大功率拖拉机正式投产运营;加快山大矿山机械项目项目建设,力争明年6月份前实现全面投产;跟进东徽山美项目建设,确保明年6月前竣工并投入使用。继续跟踪嘉善中际索具项目、山东迈达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尽早实现落地建设。
三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推动庙东莲藕民宿二期工程建设,对庙东莲藕基地进行全面提升,融入文化氛围,实现赏莲花、钓龙虾、吃农家饭的产业链条,真正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火龙果基地建设,在毕家村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面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采摘、游玩园区,不断增加集体收入。进一步整合农机合作社发展,在原来五大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农机联合体,规范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增加服务能力,适时推进社会服务机构党支部建设,加强农机手为民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推进养殖业粪污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结合市养殖业粪污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对我镇养殖业进行全面规范,规范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利用我镇蟋蟀名优品好的优势,规划设计建设蟋蟀博物馆,实现品牌化、规范化、市场化,把我镇建设成全国蟋蟀生产、交易中心。借助滨河示范区建设,根据陈寨村南实际情况,利用村闲置宅基地,开发泗河民宿项目,提升滨河示范区整体发展规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是积极发展民生事业,倾力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1、继续完善基础工程建设。计划投资50万元对驻地大街重点打造,强化府前街日常管理,提升改造镇驻地府前街,继续提升镇域公路沿线绿化档次,打造村居特色绿化景观。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政策对镇域内道路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借助气代煤工程完善各村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借助姚王路建设机遇,完成镇驻地东延工程并完善相应的绿化、亮化工程。
2、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优化校园布局,完成校舍建设,便于留守儿童的管理,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建设好姚村镇中学塑胶操场和校园文化。重视过程性质量检测,将重点做好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检测工作,把优胜班级、优胜学科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坚持综合治理,优化学校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