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城市格局向一体化迈进
主动抓住“前两高时代”的战略机遇。牢牢把握因双高速途经而实质性融入宁波半小时经济圈的历史性机遇,深度对接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调整方案,针对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等瓶颈制约,及时调整具有前瞻性的新老城区空间规划,为科学承载高速时代带来的巨大流量和系统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基础。同步做好承接产业、人才、科技溢出效应的准备,探索跨区域建设开发平台、科技“飞地”,鼓励企业“走出去”服务长三角。深入参与省“四大建设”,落实省市县大湾区建设行动,全力建设成为在长三角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绿色智造重镇。
主动抓住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第二轮三年计划的政策机遇。以小城市新一轮培育建设为契机,认真研判影响西周改革发展的要素制约,在落实扩权强镇、扶持工业经济、完善财政体制、提升城镇功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聚焦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城融合为重点,积极培育发展城市服务新业态,推动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城市经济。聚焦城市功能集成完善,合理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配置,争创省级美丽城镇样板,加快推动小城市试点由“城镇”向“城市”转变。聚焦生态改善治理提质,围绕管理“精细化”、人口“市民化”、服务“均等化”三个领域,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二、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工业转型向高端化迈进
把做强实业作为主攻方向。咬定工业是西周命脉的要义,深化落实产业项目攻坚年要求,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蛋糕”,实现规模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核减后数据),规模工业增加值33亿元,工业投资5亿元。以优化企业梯队建设为导向,积极推进华翔集团千亿级龙头企业培育,紧盯高成长企业、优质小微企业发展,全镇规模企业新增5家、达到62家,亿元以上企业新增2家、达到27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家、达到35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纵深推进传统产业向新材料、智能化、轻量化转型升级,新申报各级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9家,单项冠军企业3家,首台套企业2家,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值比重突破2.1%。
把平台提质作为有力支撑。对标创建省五星级小微示范园区,加速小微企业科创园能级提升,按照数字化方向、规范化管理总要求,引进第三方运营团队,为企业提供人才招引、工商财税、办公后勤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建设推广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实现园区企业生产基础数据和“亩均”综合效益评价机制融合链接,倒逼实现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出台小微企业科创园奖励扶持政策,阶梯式引导企业快速成长,力争一年内园区入驻企业达到30家,年销售2.5亿元,利税1500万元。聚合辐射效应,使第三方运营平台与镇域企业实现平台对接、管理对接、服务对接,为招商引资、市场分享、产能控制、风险预警提供智慧化服务,形成全镇企业协同协作协调、互促互补互融的良性发展态势。
把服务增效作为发展动能。致力于“办好企业围墙外的事”,抓紧走访一批企业、开工一批项目、分析一批指标,实打实破解企业生产经营痛难点。加强企业发展要素保障,多措并举搭建政企银互动桥梁,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推动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谋划拓展工业储备用地1200亩,确保企业发展有地可用。深化存量招商,加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企业对接力度,吸引更多产业项目回归西周。全方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充分发挥商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营造合力兴工浓厚氛围。下大力气完善“创二代”培育机制,加快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优秀企业家队伍。
三、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镇域建设向品质化迈进
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城乡融合和生态发展”理念,着眼镇域整体规划生活、生产、生态全要素布局,系统研究推进规划落地、产城融合、对外交通建设、开发运作模式创新等重大发展问题。整合空间性规划管控分区,分别将镇域南部山区、嵩溪东侧及下沈港西侧区块、嵩溪与下沈港之间区块划定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在对外交通格局深刻变化基础上,配套谋划象西线北拓工程、综合交通枢纽站、货运物流中心等城市功能,合理布点商业综合体、医院、敬老院、商住用地、休闲绿地景观带,全力密织北部新区市政路网结构。
坚持高标准建设。投资1.5亿元加速省级工业特色型美丽城镇样板镇创建。加快老城区有机更新,拆建镇荣桥、镇定桥,完成西瀛大街南段、崟港路畅通工程,新建嵩溪路(联谊桥—镇星桥)东侧人行道、太平山休闲步道一期和南入口公园,完成象西线南侧辅道、弘文路西拓土地报批。提速北部新区发展建设,建成广启路,完成综合性新区集贸市场及昌明路北延、永欣路东拓等4条道路前期工作,抓好昌盛路北延土地报批。投资6500万元启动西周片区供水管网改造和西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投资3700万元实施文岙至清水湾等6个农村公路及路面大中修工程项目建设。
坚持高水平管理。深化布局优化年、功能落地年、管理突破年,攻坚市容市貌“治脏”、占道经营“治乱”、交通秩序“治堵”,完成东入口标志性雕塑等景观小品打造,建成占地18亩的校车临时停车场。纵深推进“垃圾分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发挥智慧城管平台作用,切实解决乱搭乱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等顽疾,完善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规建象西片新型综合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深入开展交通劝导、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