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项目推进措施。强化用地保障,实施土地整理,积极突破用地瓶颈,切实解决好用地问题。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资金调度,通过优质项目争取更多资金资源倾斜,同时加大融资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强化项目督办,抓包联包保、督查督办,对重点项目节点化入库管理,实行一名班子成员包联,一个部门包保,以督办、考核、奖惩的方式倒逼项目进度和成效。
(二)贯彻发展定位,调整产业结构,走现代农业的创新之路。
擦亮现代农业产业地标。紧扣农业乡镇基本定位,依托高店良好的水利条件、突出的区位优势,扎实的农业基础,坚定不移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符合高店发展道路的优质企业产业,同时对照我县高质量发展“黄金100条”,积极扶持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计划引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引江济淮15000亩弃土区复垦整治为契机,打造运河两岸高品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构建现代农业区块链框架。推进引导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推动传统粮食生产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依托江淮运河、世界级渡槽、长镇回民古镇及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和文旅产业。
打造现代农业特色标签。着力发展都市农业、精品农业、农事旅游,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扩大特色农业种养规模,全力扶持安徽胜战农业和安徽土润公司分别在长镇村、五四社区打造省级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打好高店农业特色牌,提高高店产品知名度,依托土润农业国家级稻渔共养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启动稻虾米及龙虾种苗研发中心建设,尽快形成农产品品牌和标准体系,打造“高店稻虾米”、“高店龙虾”品牌,并积极做好三品一标申报。依托好旺养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白鹅的规模化、规范化养殖,做优“鹅文章”,并申报“高店白鹅”国家地理标志。依托2000多亩葡萄现代产业园,加快葡萄品种的升级换代。
(三)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乡品质,走普惠共享的幸福之路。
坚持民生为本、共建共享。更加注重群众生活质量,更加注重群众主观感受,更加注重群众幸福指数,继续做好边缘户动态管理,加强反贫机制建设。保障基本民生关爱弱势群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落实惠农政策,严管惠农资金。抓好民生项目建设,对照民生需求,办理民生实事,落实民生项目。
加大基础投资、补齐短板。围绕江淮运河谋划路网建设。围绕世界级“渡槽”和跨江淮运河桥梁建设,形成六横三纵、四通八达的路网格局,从根本上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构建全省水陆空综合交通新枢纽。推进区域性道路、桥梁建设,重点保障桂花路东延、赵大塘路以及长镇东环路建设工程。围绕基础设施配套谋划公共产品供给。利用长镇片区全域整治项目及高店、长镇安置点建设等契机,逐步完善高店片区和长镇片区卫生院、学校、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公厕、污水处理厂等公共产品供给,对标主城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继续支持高店中心校、长镇中学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加快推进智慧化校园建设。
关切安居乐业、社会民生。加大稳岗支持力度,持续壮大乡村产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转移,多渠道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大力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强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活动下基层进村组,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应对水平;常态化排查整治隐患,严格监管执法,绷紧安全发展之弦,守住生产安全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巩固脱贫成效,优化基层治理,走乡村振兴的繁盛之路。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政策,持续完善脱贫人口后续帮扶机制,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开展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以促进增收为重点,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帮扶政策和项目支持,积极申报和落实团塘村扶贫采摘园、土润农业观光带建设提升、土润水产品品种研发基地、长镇扶贫产业园升级改造、邵庙村、团塘村、五四社区沟渠硬化改造等乡村振兴项目,充实项目库。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全乡所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
提振农村经济活力。深挖自身特色资源,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借助民族资金、集镇更新等项目资金提升长镇回民古镇外在形象,谋划特色商业街区;结合“大礼堂”“村史”等,大力挖掘回民古镇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效应。结合新河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谋划“农耕文化馆”、“精品民宿”等项目,掀起乡村旅游新篇章。
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创新基层治理体系,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冲突,确保社会安宁有序。不断强化“四会一约”建设,推动全乡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进一步提升全乡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生活品质,在全乡范围内打造一支有战斗力、有执行力、有号召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继续提高团塘村“党建+”红色物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五四社区全力打造制度有效、群众参与、深度融合的“五治融合”基层治理示范新品牌。
(五)注重环境保护,彰显绿水青山,走生态优先的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