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打造先进制造业强镇
一是全力补强制造业。坚持制造业立镇,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方向,巩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支柱效应,提升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优势地位,做优毛织、玩具、塑料制品、服装、家具、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依托瀛通通讯等电子信息优势企业,引进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产业链延伸,快速打造成国内知名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大力引导制造业企业实施由ODM向OBM的第二次转型。积极引进深圳、广州的智能制造技术资源,建立健全智能制造领域产业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及元器,建设大湾区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核心零部件配套基地。坚决将土地资源向制造业企业倾斜,严格落实工业红线、蓝线保护制度,严控“工改居”,加大已批未供未建、已批已供闲置土地的收储力度,为优质工业项目提供土地支撑。推动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引入做强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强对超亿元、“专精特新”“小升规”企业的梯队精准培育,进一步推动“倍增计划”向纵深发展。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非公经济50条”等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
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结合现有新兴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风向,重点推动新材料、生物制造、5G应用、电声和音频等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产业数字赋能行动,探索建设行业型、区域型或企业型数字转型促进中心。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5G+供应链”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资源合理调配。加快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制造、新材料等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网络、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打造一批智能工厂。
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莞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引进香港、深圳生产性服务业,为东莞制造业提供产业服务。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需求为引导,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服务,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加快培育本地有影响、竞争力强的工业设计企业和机构,打造专业性强、复合型优势突出的设计队伍。积极创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园区和产业园区,争取跨境电商B2B出口模式和创新进口业务模式政策在常平落地,积极争取在常平举办有关跨境电商活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集聚区。加强莞港制造业产业供应链合作,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和保税物流,争取设立常平保税物流中心(A型),推动常平跨境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开通“东莞常平号”中欧班列契机,加快常盛货运站场和东迅货运站场的升级改造,恢复设置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及技术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等行业。
四是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制造体系产业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倾斜等方式培育和发展电气制造、电声等行业骨干和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技术改造,优先支持产业链关键企业增资扩产,推动重点产业链企业实现倍增。推动莞睿云谷产业园和时代智创产业园尽早投产,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配套大数据应用产品服务等,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二)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强镇
一是打造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依托我镇塑胶批发市场和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推动对塑胶新材料的研发。充分发挥常平智能智造与创意设计学院作用,实现科创成果转化。支持“香港城”和国际创新港建设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园区,以东莞理工学院常平学院为平台,与香港高校院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服务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需求,推动国际创新港、莞港青年创业谷等双创孵化平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载体申报港澳台孵化平台及资助,为入孵项目提供低成本、便捷化的经营办公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公共实验室和研发、中试生产、产品检测中心等共享设施。扶持企业主导的智能针织协同创新平台、龙昌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华立实业装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平台的建设。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强化分类扶持与引导,重点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更多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流向重点领域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参与标准化制定和品牌创建,拓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空间,持续增资扩产,不断做大做强,引导工业企业积极组建研发机构,加大R&D经费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三是加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特色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全面加快“创新强镇”建设。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建立技师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用“名师带徒”等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依托市青年人才促进会平台,深化与莞港青年交流促进会、澳门青年联合会等港澳青年社团的合作,加强与港澳有关创业就业信息平台的对接。为港澳青年人才提供创业、就业、居住、税收服务、科研资助、教育、医疗、通关便利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四是深度参与对接湾区创新。依托大湾区东部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大湾区和湾区东部的装备制造业前沿技术与优势产业,积极对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广州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有机融合和全面贯通为重点,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空间、搭建创新平台,形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新高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大湾区金融资本加大对常平产业创新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信贷资金投放力度。
(三)持续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宜业宜商宜居标杆镇
一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开展“行走常平”“洁净城市活动日”专项行动,常态化整治城市“六乱”,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巩固提升“路长制”“河长制”“网格长制”“站(所)长制”治理模式,确保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着力构建全民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长效监管和快速处理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执法力量下沉农村,安排工作人员驻守各村,提高城乡管理效能,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力治理交通拥堵,加强重要节点动态监测和治理。坚持“两违”打击“零容忍”,确保完成违法建设治理任务,严厉打击非法堆填土行为,分类分步处理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开展“添花增彩”专项行动,建设30个街头小景,高水平推进屋厦片区“15分钟优质生活圈”建设。
二是全力开展品质交通攻坚。加快推进镇中心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充分利用空间开辟场所,新建中元街停车场,新增路外停车位,建筑配建停车位,电子警察联网建设,新增严管路,停车设施专项普查和规划研究,行车、停车秩序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推动构建连续、立体步行系统。完善市镇联动公安交通指挥系统,交通信号灯控制智能化、标准化综合治理,实施城市面貌提升计划和市政设施翻新工程,突出对城市市政设施的高标准规划,全面提升城市面貌。
三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改造交通环境,推动东莞东火车站、常平火车站、莞惠城轨常平东站、新汽车客运站一体化路网的快捷对接,加快形成新的常平大通道。全力支持莞番高速等战略意义重大、需求迫切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黄泥塘互通至桥头段、黄泥塘互通至常平西等项目建设进程。加快推动环莞快速路三期建设、口岸大道至环莞快速路三期联络线建设,开展拥挤通道改造扩容和升级改造,畅通公路主通道。启动3号线常平车辆段盖下工程方案专题研究工作。加快建设环常快速交通网,积极协调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交通团队研究新公常路、桥沥路、常东路延长线等重大交通项目,提高路网便捷性和衔接转换效率。
四是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效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全面建设5G宽带城市,高质量建设5G网络,积极推动《东莞市通信基站站址专项规划》在常平落地,到2025年累计建成5G通信基站1345个,实现5G网络全镇覆盖。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完成千兆宽带对家庭和重点区域的基本覆盖,实现农村光网的全覆盖。推动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联网集成融合和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节点和平台,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智能、共享”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四)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城两区六片”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是统筹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全力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以科学规划引领推动土地统筹、挖掘空间潜力。统筹划定规划管检底线,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加快推进常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强化底线约束,优先保障生态安全,合理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与通道。综合考虑区位环境、产业布局和综合交通网络等要素,科学划分区域功能布局。高效整合利用土地资源,以重点发展区域作为产业和人口主要承载区,集约布局高端低碳产业空间,强化统筹开发利用力度、挖掘其他区域发展潜力和优势,科学统筹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体系,打造高品质居住室间和生态空间。大力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利用“工改工”政策,加快旧楼盘、旧村、旧厂房的拆建改造,加大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大力盘活闲置楼宇资源,开展专项研究规划,提升楼宇品质和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朗贝村、袁山贝村、金美旧村等城市更新项目。提升留用地利用效率,严格落实新增征地主体项目和留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拆、统一供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推进留用地集中落地,加强留用地连片集中开发利用,引导统筹布局。探索开展经济发展留用地产业引导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推进落实耕地整理,把解决我镇耕地保有量不足的问题纳入重要议程,及时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并将土地整治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通过工程手段将相对集中连片、条件较好的地块整理为耕地,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是全力推进“香港城”建设。加速头号工程“香港城”项目建设,以高水平规划、高效率土地整备、高标准环境打造和高起点招商引资,精心谋划产业规划布局,力争把“香港城”项目培育成我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快征地拆迁和土地整备进度,加快完成常平火车站TOD片区综合开发规划研究及控规编制工作。加快轨道交通R3线站点设置规划工作,与常平火车站形成串联枢纽,推动常平火车站交通枢纽一体化设计建设,争取建立东莞市和广铁集团铁路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广铁集团的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常平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口岸联检大楼等场所的升级改造,提升常平火车站综合环境和服务能级,全力把“香港城”项目打造为展现常平乃至东莞城市形象的“新客厅”。
三是全力推进“两区”建设。紧抓“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建设东莞市深化莞港经贸产业合作基层改革创新实验区(简称“实验区”),结合常平地缘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莞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为抓手,充分利用实验区的先行先试和容错机制,积极探索大湾区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深化与香港在经贸、产业方面的互利合作,在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上进行改革探索,有效破除制约常平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莞港经贸产业合作全面发展,为东莞融入大湾区建设搭建新平台,为提振东部产业园片区发展创造新空间,为常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将实验区建设成为莞港服务业开放合作战略高地、东莞东部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示范样板和莞港青年创新创业理想平台。积极建设莞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简称“先导区”),先导区以常平火车站TOD片区为核心,整合周边TOD北侧片区、新城片区、朗贝更新片区、国际创新港片区约7平方公里区域,充分发挥“香港城”项目在先导区的核心引领作用,以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牵引,以莞港合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香港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人才,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研发、检测检验、供应链管理、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香港服务+东莞制造”的莞港合作新模式。培育集聚一批优质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落实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在CEPA框架下实施服务贸易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服务业投资便利化。针对东莞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需要的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和专业服务,研究制定《“香港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指导目录》,对进驻“香港城”的符合产业导向的港澳现代服务业企业给予租金补贴等政策扶持。
四是全力推进“六大片区”建设。以常平火车站TOD片区、东莞东站TOD片区、新城片区、常平北环路(岗梓车辆段)片区、朗贝更新片区、袁山贝更新片区等“六大片区”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城市空间,推动产业重构、环境重塑、动能重聚,努力促进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优化常平城市功能形态。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统筹做好新城片区规划编制、控规调整、土地征收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镇中心区迁坟工作,全力推动东莞东站TOD项目核心区首期地块尽早推向市场,争取尽早形成强大的片区引领带动作用。
(五)充分发挥铁路枢纽优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能物流节点
一是打造国内循环高效能物流节点。加强与京九铁路沿线城市的联系,充分挖掘京九铁路内陆货运潜力,将东莞东站战略转向为连接华南和华中、华北的货物集散中心、物流节点,将常平打造成助力实现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助力内陆地区打开开放通道的华南门户。
二是打造国际循环高效能物流节点。探索将盐田国际常平内陆港纳入深圳盐田港区的路径和机制,深化盐田国际常平内陆港与深圳盐田港的港口一体化建设,增强盐田—常平通道运输能力。打造常平—盐田海铁信息互联示范项目,加强与深圳盐田港之间的衔接,重点打通货代、通关等环节,实现海铁联运集装箱状态信息的一站式查询,推进港务一体化、关务一体化、船务一体化。积极争取深圳盐田港集装箱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延伸至盐田国际常平内陆港,实现订舱、提还箱、签单、改单、商务结算等物流服务前置,争取将盐田国际常平内陆港打造成为深圳盐田港“第二港区”,进一步提高铁海联运发运量。积极争取“东莞常平号”中欧班列取得图定资质,实现常态化运行。以中欧班列开通为新契机,以大湾区东部为主要辐射范围,以盐田国际常平内陆港为纽带,与东莞石龙、广州大朗中欧班列实现差异化发展。推进设立(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A型),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持续提升常平乃至东莞东部地区物流中心服务水平,积极为东莞加强国际班列区域枢纽建设,推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东莞常平号”中欧班列增点拓线,在目前新疆阿拉山口线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满洲里线路,打通泛亚铁路运输通道,辐射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探索以组建联营公司的方式打造全新货物进出口平台,在组织返程货物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提升班列运输的规模效应,构建亿级“常平系”市场。
三是推动“东莞常平号”战略升级。推动“东莞常平号”从物流通道向贸易通道升级,加快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打造以“东莞常平号”为基础的贸易、物流、产业、文化综合走廊,做强“东莞常平号”品牌,提升商贸物流竞争力。推动国际邮件快件、跨境电商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输,打通国际货运物流通道。鼓励企业参与投资系列国别园、万国创业园,探索与“东莞常平号”沿线国家通过“两国双园”“多国多园”模式,深化双边及多边产业合作。用好外商、侨商、中资企业和机构、属地龙头企业、当地政府六种资源,通过物流、仓储、市场、园区、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全球化布局,支持常平企业和商人集聚式“走出去”。
(六)着力挖掘内需市场潜力,建设高品质东部消费中心
一是推动商贸流通创新发展。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创新,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构建配送节点网络,做强做旺翔龙天地等商圈,使其形成较强东部辐射能力。支持传统专业市场向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转变。保护和传承老字号企业,培育提升蕴含广府文化、展现工匠精神、承载城市记忆的特色小店。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和共享消费市场。
二是加强城市促消费品牌建设。加快市场化、专业化合作运营商的招引,全力打造“乐购常平”促消费核心品牌及衍生品牌,构建立体层级式的品牌概念体系,配合“常平定制”和“常平上云”工作,持续谋划开展具有特色的大型促消费活动。加强与各行业协会、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联合,搭建线上线下(O2O)消费平台,积极营造良好消费氛围,使促消费工作取得经济效果的同时,助力常平城市形象的提升。
三是积极拓展汽车贸易市场。将消费主导商品汽车作为促进消费的关键抓手之一,做大做强东莞东部(常平)汽贸城,加快汽贸城剩余土地的开发,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行业,吸引更多高端汽车、载货运输汽车、新能源汽车品牌进驻,重点优先发展汽车贸易、汽车配件、汽车服务及汽车文化,打造汽车消费完整产业链。探索汽车消费新途径,促进汽车以旧换新,实现汽车消费升级。打造“常平二手车”区域品牌,建立二手车交易平台,形成二手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二手车追溯系统,简化二手车交易手续,优化二手车交易商业模式,积极开拓二手车国内农村市场和国际出口业务,积极争取常平成为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镇。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力度,集中解决充电桩建设痛点问题,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在购买资格和购车补贴上予以激励。
四是积极培育发展电商。利用制造业的优势,加快引进国内有影响力的传统电商、保税电商、直播电商等电商平台。提供推广流量和税收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电商平台的发展。争取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惠政策在常平先行先试,打造跨境电商优质品牌。支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和直播电商产业园,完善跨境电商和直播电商产业链。联合电商大平台,成立运作主体,建设电商“常平专区”,着手从公共关系、推广传播、品牌建设、产品标准等方面提供扶持。选择符号场景,完善场地设施,打造场景电商产业和网红打卡地。
(七)推动文旅产业统筹规划,建设高品质东部旅游集散枢纽
一是推动文旅产业统筹规划。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全镇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建设和开发,打造一批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大型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以红色教育基地、隐贤山庄、工业旅游点为基础,通过旅游线路的包装策划,打造特色旅游路线,打通交通网络,增强景点间的互动性,做到可观光及可体验,实现“化零为整”和“串点成线”。加强文旅品牌建设,加大文旅品牌规划及运营力度,深度挖掘隐贤山庄、东莞县委机关旧址、铁路公园和李任之故居等标记性文旅概念,形成具有强烈常平符号的文旅品牌效应。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挖掘文化遗迹,大力发展旅游+文艺演出、旅游+民俗节庆、旅游+文化融合产品建设。推动工旅融合开发,大力推荐旅游+红色文化基地、旅游+工厂、旅游+商品的工旅融合点建设,以工业旅游点为突破口,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工业旅游开发,发展“制造、展销、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模式,丰富游客观光和购物体验。推进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支持桥梓村、木棆村、司马村、土塘村等特色村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升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游会的影响力,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等资源,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提质发展。加强文旅市场安全、服务、培训、标识等项目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二是建设东部旅游集散枢纽。依托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国家铁路、城际轨道等重点交通设施,构筑以“高可达、便转换、快集散”为核心的城市旅游交通体系。注重与周边区域旅游景点的联合,加快融入全市乃至大湾区旅游发展整体格局,提升两个火车站、莞惠城际常平站建设和功能配套,重点提升站场的旅游集散功能和指引,无缝对接大湾区旅游资源,打造东部旅游集散枢纽。引入国内头部旅行社市场化运作,培养一批职业道德良好、素质高尚的服务和管理人员,为外地游客提供集散客自助旅游、单位团队旅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景点大型活动、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服务。
三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重组和升级,深度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创意、市场价值和竞争力。“十四五”期间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丰富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立足常平产业基础,围绕镇域特色产业,重点建设常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打造以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铁路文化和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特色基地。着重推广铁路文化,高标准建设铁路公园,将铁路公园建设成辐射大湾区的网红打卡地,带动常平整个文旅产业的发展。发挥歌舞团、民间文艺团体等文艺资源优势,努力创作原创作品,将常平优质演绎作品推进景区、推入市场。开拓演艺文化市场,引进特色文化项目,倡导高雅文艺演出,营造文娱演艺消费新热点。弥补常平现有文化产业高雅艺术形式、剧目等资源匮乏的短板。
四是强化文旅产业宣传推介。针对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等重点客源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专题文旅推介,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在华南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刊登文旅形象广告,宣传、介绍特色文旅资源。借助杂志、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有效提升城市文旅形象。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大湾区文旅展会,增强文旅产品促销的实效性。开展文旅LOGO、纪念品设计及摄影大赛,提升文旅形象,凸显文旅特色。
五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构建起与常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协调镇、村两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大公益性文化产品生产,加强公共文化供给,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常平青年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富有常平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青年题材文化产品。加强对在莞港澳台青年的爱国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常平故事,不断增强青年对“一国两制”的正确认知、对中华民族的深刻认同和对常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