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深入人心。一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制度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完成本镇机构改革工作,将原来的“七站八所”模式转变为“6+4+1”模式,即6个办公室、3个中心、1个站、1个执法大队,精简了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优化了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工作纪律更加严明。认真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出台《杨林镇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务接待、公车管理等各项制度, 严肃整顿会纪会风,严格履行请假报批手续, 为严格落实考勤制度,采取人脸识别签到方式,由镇纪委书记亲自抓,并作为年终绩效考核依据,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严明工作纪律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雁过拔毛”式反复倡廉牢固树立。积极申报参与“廉洁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带着板凳进村”活动,每月不定期地走进信访问题突出的有关村,听民意,解民忧。同时结合查处的扶贫领域典型案例在群众中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向群众展现惩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新成果,提升了群众满意度。以县委第二巡察组巡察我镇为契机,积极整改落实巡察组交办问题和自身查摆问题,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奋斗充满艰辛,团结铸就辉煌。这些成绩得力于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得力于大家不等不靠、积极作为的精神面貌,得力于大家迎难而上、精准发力的工作热情,得力于大家勇于担当、负重拼搏的移山之志。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发展层次不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城乡一体化水平偏低,公共基础设施承载力、带动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三是民生建设投入不够,与群众的愿望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四是干部作风建设和管理离上级要求还有差距,部分村创建仍存在瓶颈,少数干部推进工作习惯于传统思维、行政手段,运用市场化、多样化手段不足。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年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焦点不散、靶心不变,我们锚定决战之年“总航标”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2020年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处理好不变与变的关系。“不变”就是坚定既定的思路不动摇,不改频换调,更不另起炉灶,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变”就是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沉着应对时代之变、改革之变,打开转换通道,加力推进落实,把既定的思路目标转化为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持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六县建设”战略,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兴洞、“六稳”和乡村振兴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工作,高质量实现全县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20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内资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5%。
三、知重负重、勇毅前行,我们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蓝图
持续发力,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要合力攻坚,决战决胜脱贫。以“四摘四不摘”为指挥棒,认真落实“夜恳谈、日专题、周联动、月研讨”制度;开展脱贫攻坚“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问题回头看,实现剩余83户19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落实落细“九大巩固提升工程”,努力实现“一脱贫三促进六覆盖”;建立防止致贫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切实筑稳脱贫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防止疫情后农产品积压;“变压为动、化危为机”解决贫困群众务工难题,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要铁腕重拳,深化污染防治。稳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有序提质全镇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处置,加快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推进农村保洁市场化运作。全力推进“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旱改水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重点区域和领域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秸秆焚烧。持续开展全面植树造林,着力省级森林城市创建。三要严守底线,防范化解风险。严格源头管控,防范非法集资,积极清理集体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稳步推进镇村两级削赤减债。盘活镇集体资源,利用现有的房屋、设备、企业、闲置土地等要素,运用招标、承包、租赁、合作、合资等手段,不断拓宽增收的渠道,增加集体收入;盘活镇村集体资金,加强镇村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盘活镇村集体往来账,镇村往来账要及时变动清理,对已还的债务及时核销,最大限度的减少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