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综合优势和县“一区四园”的平台作用,瞄准沿海重点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和重要战略投资者,重点围绕全县“有机硅、绿色建材、数字经济”和全乡生态产业,持续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增加乡域经济财税收入。着力加快园区及辖区内企业提质增效,营造更好发展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惠利政策,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起点定位,高质量推进,为企业提供最优服务,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鼓励引导本土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兴办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变本土人在外创业为返乡兴办企业,变在外资金为助推本土发展的资本。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和扶持创业,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
突出兴业富民、提质增效。抓实农业生产,保持粮食播种面积9000亩以上,完成早稻种植1200亩。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积极推进柘林湖生态茶场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大力推进“生态绿色茶乡”创建,积极争取政策,大力推进茶产业扩种增产,协助乐平柘林湖生态茶场、大屋“永修白茶”基地、南坑“九溪源”白茶、焦冲生态茶场等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的研发,通过“基地+茶农”、引入信贷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式,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步伐,达到茶农致富、集体壮大、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扶持黄蜀葵、黄精等中草药种植,建立生产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群众产业致富,就业致富。大力发展柘林-江上-云山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做强沿线柑橘、水蜜桃、草莓、无花果等生态水果采摘产业,建设“景区产业长廊”。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围绕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扎实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摸清现有闲置资产资源的底数,建立“资产资源库”,探索企业运营模式,发挥村级投资公司引领作用,加强对闲置资产资源的管控和开发利用,全面消灭“空壳村”,达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5万元/年。
按照“农旅特色小镇”旅游发展思路,提升现有旅游产业品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潜能。以庐山西海风景区为契机,积极融入庐山西海风景区,抱团发展,提升乐平区域旅游接待能力和共享庐山西海风景区客源辐射,强化焦武线乐平段乱搭乱建、占地经营管控,规范提升沿线“农家乐”服务水平。打造1-2个在南昌、九江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精心编排一批特色旅游精品路线,精心包装好万亩竹海、柑橘采摘、峡谷漂流、登山观景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加强对将军庙、进士屋、云门寺等历史人文遗迹保护,充分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旅游资源。
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加速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对已脱贫和边缘户、重点人群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坚持“四不减”政策,持续加大对脱贫户的技术和产业扶持力度,打牢贫困户脱贫后不返贫的产业基础巩固脱贫成效。积极发展贫困户可参与的脱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为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保驾护航。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和环保执法,落实专职生态巡防制度,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推广垃圾分类模式,改善城乡面貌,提升人居环境。完善河长制工作,推进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确保河长、专管员、巡查员与保洁员覆盖到村、小组,确保修河管理全方位,不留“死角”。加强对非煤矿山、水电站整治,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予以整改、拆除。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发展各项事业
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工作。切实发挥职责,利用大数据功能与落实网格化管理和入户排查,对中高风险地区和关联地区返乡人员按照实时管控措施落实管控,确保群众健康安全。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省外返乡报备制度,利用线上线下联动宣传防疫知识。持续有序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摸清底数,实时更新未接种人员清单,并督促接种。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分级分类组建各支队伍,做好人员队伍准备、流调队伍准备、临时集中隔离场所准备、防控物资准备、全员核酸检测准备,确保能快速、规范、有序应对疫情。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政策落实。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多种形式创业和灵活就业,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深入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健全完善网上意识形态监测分析研判机制,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完善网络舆情预警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