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接续奋斗,才能绘就发展蓝图。五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发展定力,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美好的蓝图就必定能够绘成现实。
成绩来之不易,收获饱含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镇人大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接续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双塘镇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双塘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干部群众、代表委员、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效益还不明显,转型升级步伐还要加快;镇级综合实力不够强,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镇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富民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群众增收渠道不够多。对存在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实现双塘镇域经济跨越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开好局、起好步,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省、徐州、新沂各级党代会决策部署,争第一创唯一,敢闯敢试敢创新,聚焦“打造生态建设名片、争做城乡统筹示范”,奋力谱写双塘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是:
经济实力更强劲。产业总体迈向中高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城融合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突破4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连续跻身全市工业强镇第一方阵。
城乡统筹更协调。镇村布局更加优化、城镇开发更具品味、产业配套更加完善、功能要素更加齐备,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和谐共生,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生态环境更美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镇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水美生态农旅融合特色充分彰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
百姓生活更优越。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26700元,年均增长8%左右。
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力主导产业培育。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招商主攻方向,瞄准小精尖、创新型、独角兽企业,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诚信招商,不断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实现4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入库3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22亿元。加快载体平台建设。继续加大低效用地和僵尸企业“腾笼换鸟”力度,清理利用企业闲置土地,保障项目用地需求。规划建成占地300亩装备制造产业园,为项目建设留足发展空间。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市场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切实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二、聚力强村富民,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倾力打造乡村产业。坚持以产业化致富农民、工业化提升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东南部精品葡萄,北部水蜜桃、冬桃、冬枣、西瓜,西部城郊农业,南部花木四大产业板块,力争全镇特色农业产业面积达到3万亩,粮经比例达到50%。招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农业领域的“田秀才”、土专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产业链建在农村,让农民在家门口有钱赚。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推进九墩精品葡萄园提档升级,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千亩田园综合体。开展灌溉水系疏浚工程,实现支渠管网毛细血管与四大干渠主动脉连接贯通,保证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扎实推进强村富民。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治理,进一步盘活利用村级现有资产资源,力争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均超50万元。努力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不断完善防返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扮靓村容村貌。加快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提升计划,改造提升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自然村庄。有序推进农房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农村新型社区,不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持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努力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宜居村庄。
三、聚焦共建共享,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镇村建设日趋完善。全面实施镇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减法后加法的原则,全面补齐镇村基础设施短板,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公共服务更加均等。补足教育卫生领域基础设施短板,扩大教育基金奖励幅度和范围,加强师资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进镇级文体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文化礼堂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开展“四类”重点人群关爱帮扶活动,不断提升居民医保、养老参保率,积极扶持乡土人才、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切实兜牢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