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城镇“十四五”发展规划(草案)
第一章 发展环境
1、区位优势
濠城镇位于固镇县城以东24公里处,是固镇县的东大门。地处五河、泗县、灵璧、固镇四个县交界处,交通便利,S329横穿东西,集贸市场繁荣,交易活跃,是皖东北一个商贸重镇和物资集散中心。
2、农业优势
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增高效农业3.8万亩,推广并种植新品种粮食作物2.2万亩,新增土地增减挂钩500亩、耕地占补平衡1000亩。
3、旅游优势
位于濠城镇的垓下古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镇对景区进行了拆迁补偿安置,同时明确了景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方案及控规的编制方案。以楚汉文化风情园建设为抓手,逐步完成了浣发池、榆抱桑等小景点建设,启动圩里拆迁改造工程;同时加大对未开发项目的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我镇休闲旅游知名度。
4、政策优势
濠城镇制定和完善了农业、工业及其他产业政策优惠条件,对外来投资商及农村致富带头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态观光业、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农业科技项目开发、投资兴办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集中经营农业用地等,都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对建设开发旅游项目(游乐项目、景点建设、宾馆建设)、新办旅游企业等,也享受相应的各种优惠政策。
第二章 “十四五”工作计划
“十四五”期间,濠城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为核心目标,激发濠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战略思想及目标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到2025年全镇生产总值五年平均递增20%,争取在实际执行中更好更快。全镇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财政实力进一步提高。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5年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调整为3:7,依托生态农业,力争将旅游服务业GDP值占全镇GDP比重提高到60%,收入结构更加合理。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小学教育设施更加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农田和耕地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大力推进村庄清洁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公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利用有限资源,加大生态产业建设,建设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医疗、住房、文化、卫生、交通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坚持乡村振兴基本原则,高点规划引领、多元投入、分类推进、动态管理,打造一批标杆村、创建一批示范村、扶持一批先进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产业振兴,打造特色,引导群众,按照规划,因地制宜的发展西瓜、棉花、辣椒、甜叶菊、畜禽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镇统筹,村谋划,要以“一村一品”示范为抓手,依托本村优势资源、产业基础,找准定位,统筹推进。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同时,务必融入到全镇总体定位中,重点以引进环保劳动密集型企业。
(六)社会事业发展均衡。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不返贫。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增强,社会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提升,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显著进步。
(七)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到2025年,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
(八)文化旅游工作实现突破。深入挖掘辖“垓下之战”及“垓下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做好垓下旅游4A级旅游景区建设,积极做好“一村一点”的乡村旅游建设。
战略重点
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加强现代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深化文化旅游发展内涵,创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努力建成现代化旅游经济强县,使固镇县文化旅游业各项主要指标走在全市前列,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长三角著名、国内知名的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大力发展农业,确保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坚持完善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