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集中审批服务。整合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综合、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完善“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便民服务平台,镇域内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入平台。建立健全镇村(社区)两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做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门通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由乡镇统一指挥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统筹整合治安、城管执法、自然资源规划(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消防、劳动监察、文化旅游市场、农业、水利、交通、村镇建设等方面执法资源,搭建综合执法平台,成立山南镇综合行政执法中心,负责日常巡查和现场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强化人才队伍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配素质好、能力强、懂经济、善发展的党政领导,优化班子结构,提升班子整体能力和水平。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有关具体措施落实,建立健全符合经济发达镇工作特点的干部管理制度,落实基层干部待遇政策,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机制,建立健全择优选拔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社区)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长效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完善干部人才交流与引进机制,鼓励山南镇与县直单位之间加强干部交流,强化激励保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适当给予相应激励。合理配置人员编制,用好县赋予山南镇灵活用人自主权,统一设置岗位,统筹使用人员,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实行购买,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
加强财政金融管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对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财政保障,有效解决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环境治理等软件建设能力问题。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和各类社会资本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持银行流程再造,创新金融产品,提升贷款审批效率,增强信贷融资能力。健全金融协调及监督机制,优化信用环境,提高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力度,发挥金融要素集聚能力。
第二节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互融合的乡村善治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扭住“一抓双促”,注重村干部的素质提升,公开选聘本土化年轻后备干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包片联户制度,镇班子成员分片包村,村“两委”以村民组为单位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民组长“五大员”作用,着力解决群众反应的揪心事、烦心事,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公信力。以党支部为单位,严格执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提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质量,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水平,明确党员应该履行的义务、行使的权力、发挥的作用。以党小组为支点,完善党小组活动室,抓党内最小细胞,固牢学习阵地,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在“前沿阵地”,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开拓自治新思路。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和巩固农村“三变”改革成果,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要素,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农村群众自治热情。实施“阳光村务”工程,全面推进“阳光村务”微权监督服务平台建设,公示公开村级党务、村务、财务等,规范权力使用,保障自治运行。做实村民理事会,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会的作用,建立村民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多渠道沟通桥梁,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内事务积极性。完善村规民约编修工作,推广村事民定工作法,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激发乡村自治活力。
夯实法治新风尚。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法治社区、法治广场、道德讲堂等各类宣传场所,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鼓励文化团体和艺术者编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开展法治文艺进村活动。进一步培养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推动“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干部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构建法律服务体系,配备“一村一法律顾问”,每月定期到村提供法律服务,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降低群众用法成本。巩固乡村调解组织,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继续打造个人品牌调解室,充实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完善矛盾调解网络,建立健全一村一警、法官进社区、警民联调室等矛盾调解机制,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发挥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实现化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培育德治新礼俗。巩固“一约四会”制度成果,根治婚丧嫁娶中的不良风气,围绕“我们的节日”,将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更新观念、革除陋习。把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讲习所、文化下乡、三会一课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徳观,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于民,引导村民遵守公序良俗。推进“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形成良好家风。利用村务公开栏、乡村大喇叭,老街、农贸市场、主干道沿线等地设置文化墙,倡导文明乡风。
推动智治新格局。加快建立数字化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问题闭环处置流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治理盲区”“条块不畅”等问题,实现数据线上“领跑”,干部群众线下“零跑”。大力推动智慧小区建设,实施“雪亮工程”,整合视频监控资源,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网格化,形成工作落实“责任网”,通过网格化系统平台,驱动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目标。
第三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平安村建设,推广“幸福家园”、“李桥佳苑”平安智慧小区建设经验,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安装高清网络监控探头,承担起社会安全防控的重要责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暴力侵害、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抓好信访维稳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强化机关干部诚信教育,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开展诚信建设进机关、进企业活动,维护好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鼓励群众举报失信违规内容,提升诚信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