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聚焦“国之大者”,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确保水稻种植面积5.2万亩以上;水稻机插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积极参加苏州市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争取夏熟测产达450—500公斤。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做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方的实施,完成窑镇、何北优质稻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项目建设;规划实施支塘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工作,争创省级农产品集中加工示范区。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完成葡萄绿色基地认证100亩,水稻绿色基地认证20000亩。对接禾平药业在任南、阳桥的三块复垦地块试点种植中草药,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着力激发第三产业活力。继续实施精品美游三年行动计划,以支塘风物生活街区为抓手,打造支塘集镇商业休闲旅游新地标;积极引入民宿等新业态,结合古镇开发、红色文教和“千居美村”工程,抓住亮点、深挖资源,开发农文旅融合特色线路;聚焦“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以蒋巷村为代表,整合优化“嘎嘎部落”亲子乐园项目、蒋巷书院中高端民宿、“萍聚苑”会所、蒋巷客栈等资源,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推进食品城区域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和成品油非法经营综合整治,加强仓库安全管理,有效提升市场管理秩序、优化市场经营环境;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引导鼓励食品城个体工商户向法人主体转型,提高税收贡献。
二、高掌远拓、融合发展,以更燃的“建设热度”提升城镇能级
细针密缕“绣”规划蓝图。优化镇域空间结构,统筹空间形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加速美化、绿化、亮化,彰显支塘发展底蕴,打造宜居宜业魅力家园。做好“三区三线”划定,高标准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总体城镇设计,加快各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的修改和论证报批。促进农宅归并移位,优化镇村风貌,成立“动迁专班”,全力做好沪武高速拓宽、海太连接线、通常高速连通三个重大项目建设的前期动迁工作,共计涉及192户。统筹古镇整理与更新,注重要素设计,全力推进支塘苏州特色小城镇创建,探索历史街区的重塑与再利用,深化建筑分类保护和风貌控制,让古镇韵味与现代化城镇面貌交相辉映,持续彰显支塘特色。
立柱架梁“垒”基础配套。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关切,实施何市农贸市场及附属道路改建、东康馨一体化小区喜宴场所综合提升和王淦昌高中周边环境整治,启动三过娄畅流活水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实施何项路农路提档升级,启动园区广润、广通、广达路提升工程,亮化美化任阳朝阳南路及部分集镇道路。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王淦昌中学新建食堂及风雨操场工程、任阳小学校安工程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推进老旧桥梁改造提升,完成9座农桥改造任务,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更新改造胡家泾及新庙涵闸,恢复河道引清功能。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协调水投公司完成广润、广通路西延伸、瑞真路西延伸、林园路地块等项目,尽快启动广达路雨水工程。推进住宅小区管道天然气接入“瓶改管”提升行动,对符合开通条件的老小区、自然村居民用户实施扩面工程。
提质扩面“塑”镇容村貌。一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深化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精心推进“千村美居”工程,统筹特色田园乡村精品村、康居村、宜居村建设,力争完成“千村美居”村组创建40个、苏州特色康居村组创建16个,实现“千村美居”覆盖达80%,全力实施拆违规整,力促“千村美居”管理常态长效化。创建支东绿美村庄,实施七浦塘北岸横塘砖拱人行桥修复工程,打通七浦塘景观步道,加强沿岸特色景观节点的日常养护管理,倾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示范典型。持续深化“五治融合”治理格局,推动人居环境“长治久洁”,严格落实“宅前屋后三包”示范制度,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让自觉参与、自主管理的意识深入人心。
三、纾困解难、优化供给,以更暖的“幸福温度”增进民生福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就业扩容与提质并重、均等与精准并举,力争在就业服务更加均等化、就业服务经办更加精准化以及就业服务水平更加智慧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探索多元化供给公共就业服务,支持新就业形态规范有序发展,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专业化、特色化就业指导。聚焦“一老一小”群体,进一步推进“儿童关爱之家”“康复驿站”实质化运营,建设集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权益保护等职能为一体的儿童“关爱之家”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进一步推进8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特困、失能低保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完善住宅区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继续做好尊老金系统信息核对及尊老金发放工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双减”督导,持续推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深化学校特色教育的挖掘与打造,继续推进王淦昌初级中学苏派课改试点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强化公办、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平稳有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围绕“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完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化归档整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基础硬件设施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督促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持续开展健康促进各项工作,结合“千村美居”,打造更多富有特色的健康小游园,让群众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