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在里商乡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王成良
(2021年12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里商乡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里商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临湖整治的转型阵痛,新冠肺炎疫情、历史最强梅汛的冲击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多重“大考”,乡政府在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以“时不我待、奋勇向前”的姿态,以“唯实唯先、追求卓越”的作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严峻考验中交出了合格答卷,较好地完成了乡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17.19万元,经营性收入达410.69万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115%和303%;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365.47万元,同比增长十倍以上;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691万元,同比增长12%。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保护为第一担当,美丽环境展现新风貌
1.环境整治坚定坚决。坚持刀刃向内,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临湖地带综合整治,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32亿元,全面推进大千古街、碧水湾等项目处置整改,13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成立工作专班扎实推进后续利用。持续推进沿湖沿线青山白化、裸露黄土等巡视交办和历史遗留问题整改,临湖地带综合整治成果不断巩固。不断巩固“无违建”创建成果,严格落实沿湖沿线带方案审批、农村私人建房挂牌施工和“四到场”制度,确保违建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农村风貌得到有效提升。
2.生态治理系统推进。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工程,累计投入1000万元完成村坑上华、许源林场,里阳小坑、塔山等沿湖沿溪45处污水终端提升改造。安排资金460余万元,完成里阳集镇和向阳“污水零直排”创建,治污能力全面提升。深入推行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推行垃圾分类红黑榜奖惩制度,累计兑现考核奖金20余万元,里阳村成功获评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坚持“一村一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里商村获评市级特色村,建成里阳、塔山、五兴3个市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村坑、郎范、里阳3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县级重点村,严格落实“12河长+12路长”包干机制,全面推进河道、河岸、沟渠、道路治理,商家源成功获评省级美丽河湖,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为优,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全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植树造林528亩,森林抚育2100亩,大径材培育1379.5亩。
3.集镇面貌焕然一新。以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城镇和4A级景区乡创建为契机,持续打造集镇管理升级版。投入资金5500余万,对照“五美”标准,坚持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创新推出积分制和街长制集镇管理模式,集镇管理规范有序。全面推进县道、村道大中修、沿湖沿线立面改造、集镇配套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村如画、处处有景”的美丽景致正逐步呈现。深化“电瓶车安全出行”“礼让斑马线”“绿色餐饮革命”等文明行动,“青春志愿服务队”“助农帮帮团”等志愿服务品牌引领全乡新风尚。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特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1.传统农业转型增效。多举措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有机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茶产品体系。安排资金2000余万全面启动茶产业整乡推进,新建、改建石湾、燕窝、石门、江村、里商、塔山、里阳等茶厂7座,五兴“智慧茶园”项目开工建设,茶厂规模、茶叶产量、茶农收益均居全县首位,茶产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创新开展茶园新闻发布会、《浙里有好茶》直播等系列活动,“最美湖上茶园”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有效提升里商茶知名度。原种豆、生态大米、金丝黄菊、山茶油、土蜂蜜、时令果蔬基地等为代表的里商牌农产品均实现增质增产。充分统筹联乡结村、区县协作等各类资源,全乡13个行政村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2.新兴业态蓄能增势。借力大千古街业态转型,招引凯东影视等20余家影视文化公司,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我的挚爱乡亲》《拳道》等数十部本地题材作品登录荧幕。四星级连锁酒店“仁里美宿”、羽轩酒店、港湾酒吧、焦点伴侣咖啡等一批兼具本土特色和年轻时尚的文旅项目建成落地,古街业态不断丰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培育民宿37家,其中湖伴山舍、民之宿、云里雾里成功创建精品民宿,“大千古街—洞坑溶洞—耕读小镇—商辂故里—状元古道”的特色观光体验旅游线路日渐成熟。五年来,全乡累计游客接待量达13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突破1.5亿元。
3.深绿招商提质升级。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打出纾困惠企组合拳,积极落实租金减免、无息贷款帮扶政策,结合疫情复工复产,累计服务企业500余家,帮助减免租金超10万余元,把疫情损失降到最低。坚定挖掘税源潜力,腾宸投资、杭州利联成为全镇税源“压舱石”,总部经济园区运营规范有序,先后引进总部经济企业68家,产生税收7000余万元,为全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积极扶持农村电商销售产业,成立农产品电商销售企业23家,网上商城7家,较2016年同比增长105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