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结合茶山实际深入抓好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加快推进茶山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
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提升。按照“五大美丽”的标准,在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找短板、明差距、补短板、促提升,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绿起来、农村生态美起来、环境亮起来。突出乡村微改造,要在绿化美化上聚焦用力,补助鼓励各村多种树,实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村主干道、主要公共活动场所、房前屋后、空地闲地见缝插绿,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鼓励开展绿色庭园、绿色阳台、绿色天台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让绿色成为乡村最靓丽的底色。在推动全部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的基础上,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分类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片,串珠成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推动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工作积极主动的村(社区)创建特色精品村,把一处美变成一片美、全域美,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促进城市感观形象和内涵品质提升。推动上元、京山、卢边、南社、博头等片区美丽田园建设,将田园变公园,不断巩固窝棚、破旧泥砖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成果,全面排查、彻底整治,防止死灰复燃。持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强化公厕的管理。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统筹做好各类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细节衔接,加强日常管理维护,更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加快发展富民强村产业。进一步加强镇村合作招商选资,充分利用招商利益共享、优质项目资金扶持、农村产业振兴资金等政策,加大镇村组联动招商选资的成效。积极帮扶村集体开展盘活闲置土地或低效利用的厂房物业,通过“工改工”“三旧”改造等方式腾出发展空间,为承接产业项目落地提供载体。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引导村组利用闲置资金转智能存款、购买信托理财,通过信托、入股等方式投向市、镇重点项目和成长型企业,促进投资项目扩面、增量,大力发展优质物业型、投资型、服务型经济,加快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集体经济现代化经营管理,建立健全集体工业厂房租赁指导价制度,提升资产交易效能。完善农村分红制度,让发展红利更多地惠及每一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总结推广南社村、寒溪水村、超朗村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特色精品示范村等经验做法,引导村组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推动都市农业发展。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持续优化提升镇委党校建设,把镇委党校打造成干部教育主阵地,激活各分教点资源。全力推进“头雁”工程,全面开展务实管用的专业化能力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持续深化“金种子”工程,完善干部竞岗、选拔、挂职、交流等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加大在经济发展主战场、重大斗争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辨识选用干部力度,彰显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健全干部考核、谈心谈话等机制,持续做好干部日常监督工作,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突出政治标准,加强干部的学习教育和实践培养,打造政治素质过硬、执行力强的模范标兵。坚持需求导向,瞄准我镇食品产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一批电子商务师、中西式面点师、烹调师、茶艺师、专业导游等,培养造就新时代精勤农民。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监管要求,强化防贫返贫监测,从机制建设上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非贫困边缘人口致贫的问题,切实提高脱贫质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同步谋划,建立产业持续增收、支持群众创业就业等长效机制,加大农村安全住房、教育、医疗等保障力度,防止因灾、因学、因病致贫返贫;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拓宽结对帮扶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深度融合。
第九节 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中华民族千秋大业。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品质教育。
实施教育扩容提质攻坚行动。建立学位动态监测、学位预警机制,加快完成公办中小学扩容提质建设,推动午休午餐功能楼建设,实现全镇公办中小学午休午餐全覆盖,全面提升学位供给品质,力争打造2-3所教育特色名校,创建1-2所市品牌学校、1-2所市优质民办学校或幼儿园。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健康普惠发展,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学位,进一步巩固提升“5080”攻坚工程成果,推动中心幼儿园打造教育特色名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公办学校VR教室、智慧教室、未来教育、慕课教室等信息化功能室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联网+”,开展“名师共享”“双师教学”“在线名校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实践活动,推进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形成具有茶山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品牌。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持续加大对随迁子女入学的财政补贴,保障随迁子女享受优质普惠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发展,落实“随班就读+特殊学校+送教上门”三位一体特教保障体系。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完善教育精准资助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依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和年审制度,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完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在社区老有所学、学有场所的终身教育模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教育,认真办好思政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学生的人生“拔节孕穗期”给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持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党的教育方针和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其中,建设富有茶山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创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不断加强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尚。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茶山中学教育集团办学步伐,健全完善集团化办学、品牌学校培育工作机制,大力打造“茶菁教育”集团品牌,形成茶山公办教育统筹发展的大格局,努力实现“顶层设计、人员管理、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一体化发展。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实施同等要求、同等标准、同等考核、同等扶持,促进公民办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公民办学校结对,推动镇内公民办学校优秀行政、骨干教师挂职(跟岗)交流。落实民办教育发展激励方案,引导民办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办学积极性,提升民办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促进民办学校全面规范发展,切实防范办学风险。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切实做好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对学校周边区域、内部管理、校园环境、饭堂宿舍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大力抓好安全知识普及,抓好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开通师生心理热线,做好心理疏导,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大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力度,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强师工程为抓手,完善“六名”培养体系,继续遴选名校长、名园长、名主任、名教师、名班主任和名学科,促进我镇名师抱团发展。组建一批镇级“六名”工作室,进一步提升“六名”团队影响力和辐射力,争取在市级名师培养上有新突破。坚持“以赛促教”,将“学、教、评、研”紧密结合起来,为教师发展搭建多维成长平台。完善教师招聘管理,继续实施五个层级人才引进计划,建立“能上能下”、竞聘上岗制度,实行聘用教师薪酬逐级晋升制度,稳定教师队伍。
第十节 促进文化高品质发展,全力打造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高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茶山因文化而兴,只有不断创新特色文化,提升茶山文化品牌影响力,才能推动茶山发展求突破、上台阶、大跨越提供强大的支撑力。
纵深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提档升级户外宣传阵地,大力弘扬新时代家教家风文化,培育申报一批省、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和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系列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与百姓生活。深化全域文明创建,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建设,不断提升文明实践超市等特色实践品牌,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乡村里的价值观” “好人在身边”系列评选等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茶山人民文明素养。认真做好第四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创建工作,培育申报一批省、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社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持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强化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力量,做好“形象传播工程”,讲好茶山故事,展示“湾区宜居小镇、品质活力茶山”形象。
构建高品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专业化、管理体系制度化。进一步健全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特色文化馆、图书馆,加强新城公园智能体育体验园、城市阅读驿站、粤书吧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的建管,做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推动“文化+科技+普惠”,建立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服务供给。策划推出“城市文化菜单”,深化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活动,擦亮“全民展荟”“茶山春晚”等茶山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形成“一村一特色”“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活动格局。推动茶山全域成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样本,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总和达43万平方米,其中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平均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72万平方米,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高地。深入推进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地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扩大茶山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丰富“茶园游会”非遗展演、展示、展销活动内容,着力把“茶园游会”打造为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展示交流平台。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传承工作,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积极开展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作站等申报工作,联合高校专业团队合作共建“东莞方言文化教研与传承实验基地” “茶山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合作开展历史建筑测绘、本土方言研究,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利用水平。实施文艺创作生产提质工程,着力把“茶花杯”打造为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音乐平台,推出1-3首打响全国的原创歌曲。发挥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音乐创排基地、东莞(茶山)乡谣音乐创作研究基地示范作用,健全扶持机制,创作一批真正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艺精品,向“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文华奖等奖项冲刺。深入挖掘、培育南社忠孝文化、寒溪水村红色文化、刘黄龙狮文化、粟边书香文化等特色乡村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