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锚定乡村振兴发展任务,紧扣县“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四大产业,坚持“产旅结合、农旅融合、文旅配合”,围绕“游悬剑山、观梅山湖、品沐芽茶、摘四季果、尝农家菜”目标,争创国家卫生乡镇、文明村镇、乡村振兴样本乡镇。用好发展“窗口期”,走上赶超“快速路”,以奔跑者的状态精进笃行,以奋斗者的姿态革新图强,切实推动桃岭在新的起跑线上奋勇争先。
今后五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筑牢坚固防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上再发力
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桃岭,我们必须时刻紧绷疫情防控之弦,坚决巩固防控成果,全力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防线。
(一)坚持源头管控。强化防疫关口前移,加强省外返乡人员及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等重点人员信息的摸排登记,分类建立工作台账,明确乡村两级网格包保责任人,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压实网格包保责任,摸清元旦、春节期间重点人员的返乡意愿,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健康监测和随访管理,消除疫情输入隐患。
(二)严格预防在先。强化医疗机构、康养中心、学校、宾馆、超市等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疫情防控,健全防控责任机制,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治,降低疫情病媒及环境传播风险。
(三)夯实防控基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升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备齐备足疫情防控物资。
二、聚力产业突破,在壮大实体经济上再发力
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桃岭,我们必须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聚焦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示范引领,突出延链补链,倾力打造“桃岭山水康养小镇”“桐岗茯苓产业示范村”“产业集群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展壮大企业主体。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依托现有基地产业基础,完善农产品加工配套升级。鼓励现有农业合作社通过实施技术技改升级,增加农特产品的风味和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依托四季春、金潭岛、天桥山茶叶合作社,深入推进“两个替代”,实现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推进茶叶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实现茶叶全程清洁化。通过茶叶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带动茶农1万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依托金寨桐福茯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延伸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开发一系列以茯苓为原材料的食(药)用产品,提高中药材附加值。
(二)积极推进四区建设。用心打造茶产业集群示范区、茯苓生态种植加工区、蚕桑产业创新引领区、精品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茶产业集群示范区。以龙潭关山半岛和四季春茶叶基地为重点,建成千亩连片示范园和省级茶叶标准园,推行“茶业+旅游业+文化体验”的生态观光茶园模式,一、二、三产值分别达5000万元、8000万元、一亿元,形成茶文化传播与乡村旅游的互融双赢局面。茯苓生态种植加工区。稳定每年35万-40万窖的种植规模,建立茯苓现代化标准种植基地200亩,实现茯苓种植、销售、加工、康养、旅游多功能融合发展,成为全县茯苓加工、流通集散地,打造“神之乡茯苓”。蚕桑产业创新引领区。推动全乡桑园面积达到5000亩,年养蚕1.2万张,产茧540吨,村村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养蚕,蚕农年增收270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群众增收“双赢”。精品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将猕猴桃、黑毛猪、蚕桑、生姜等传统产业与观音豆腐、兰花草培育等新型产业融合,着力打造3000亩精品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
(三)发力推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乡主要领导作用,实行项目建设调度机制,对新建水厂、关山半岛环湖路、高标准茶园基地建设、梅山湖观景台等“十四五”重点项目,落实书记、乡长包保责任,分管领导实施责任,积极对接相关部门,确保项目尽早落地、尽早启动、尽早竣工、尽早达效。同时,紧盯中央和省市县政策导向、投入方向,抢抓政策机遇,聚焦主导产业和交通、水利等重点领域,深度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重大项目。
(四)力促招商提质提效。强化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围绕产业延链补链,招好引新、招大引强。鼓励新落户企业购买、租赁存量资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常态化实施“金凤还巢”工程,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兴业。健全跟踪落实服务机制,推动签约项目快启动、意向项目快落地。
三、坚持优先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发力
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桃岭,我们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旅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接续推进减贫战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持续跟踪已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有效保障监测户、贫困边缘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积极探索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行之有效方式,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