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健全生态环保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环保体制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网格化主体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合力攻坚、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格局,实现环保综合治理大格局,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打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强化工业企业能效对标、能源管理。执行最严格的环境执法手段,落实覆盖规上、规下企业固定污染源的排放许可制度,严肃查处环境违规违法行为。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对于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的生态治理需求,实行引入“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机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生态红线区域管理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第三节营造生态环保文明氛围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强化市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加大生态环境公益宣传工作力度,推动环境保护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深入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鼓励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大众自觉履行环保责任,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素养,营造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氛围。深入实施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垃圾处理,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第六章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第一节就业创业稳中有进
“十四五”期间,坚持“先就业、后择业”总目标,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主线,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就业帮扶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多渠道、多方式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计划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500人,力争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达到80%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0%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开展“四送一服”等工程,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全覆盖,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班20期,每年开展不少于30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率达到100%,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00万元。
稳就业和保就业。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利用“互联网+”,充分拓展线上+线下招聘;健全双墩镇就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个人—社区—企业—高校的多渠道数据库,快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及适用岗位;加强群团组织交流,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组织作用,成立双墩镇就业服务工作组;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建立重点用工企业名录,构建用工服务体系;深入校企合作,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解决供需矛盾。
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服务。成立双创中心,鼓励高效毕业生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实施青年见习计划,做好基层特岗服务;建立就业困难人员以及贫困人口就业信息台账,搭建就业平台。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欠薪追缴制度,建立劳动关系应急处理机制,规范就业中介服务,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第二节民生保障不断完善
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依托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工作机制。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落实权益保障政策,继续实施“福康工程”,免费为贫困残疾人开展手术矫治、配置康复辅助器具、开展康复训练。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就业。推进殡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倡新型丧葬形式,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树立生态殡葬新风尚。
第三节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镇中心校、中心幼儿园、村级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学校规划建设,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机构进驻合作办学。
全力保障区域医疗中心中科大附属北城医院建成使用,推进双墩中心卫生院外迁新建,夏店卫生院拆迁重建,加强镇卫生院与市、县级医院合作,力争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一村一室(站)建设向“规范化乡村卫生室”全面推进。
继续优化卫生医疗保障和计划生育服务,方便群众共享城乡医疗资源,重视老人、妇女、儿童健康保健工作,积极推进双墩镇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为计生特殊家庭开展计生帮扶活动和免费义诊活动。
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工作,加大文体活动场所投入力度,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积极争取省、市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北城布局;重点推进北城综合文化中心等重大场馆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具特色的纪念馆、博物馆,打造一批文化新地标;提升村级文化中心建设水平,力争覆盖率达100%;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
第七章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打造智慧宜居城市
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广泛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发展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开展5G+技术普及应用;推进光网城市建设,试点和推广千兆高带宽光纤接入服务,努力推进全镇无线局域网全覆盖;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全覆盖,建立以智慧安防为基础、智慧管理为抓手、智慧生活为核心的智慧社区新体系。落实数字乡村试点,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加大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