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及2022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时代因奋斗而常新,事业因梦想而行远!今后五年,是我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力实现“新的超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在攻坚克难、争当标杆中,奋力推进巴城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今后五年巴城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聚力建设新城市、大力发展新产业、全力布局新赛道,奋力构筑经济结构更优、承载功能更强、环境面貌更美、民生事业更好、体制机制更活的“美丽巴城”,为昆山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先行军排头兵、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实现“新的超越”贡献巴城力量。
今后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2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4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1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均超80%。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定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把握机遇立潮头。站在数字经济的时代风口,汇聚各类要素、做强新兴产业、建设创新集群,加快半导体、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在核心技术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等方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切实把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作为当前重大课题,强化举措、压实责任,全面激发数字赋能强劲动力,推动巴城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二是提高内核强信心。坚持递进生成和创造性生成并举,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背景下,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中,着力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发展之路,强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意识和能力,在有效应对危机中抓新机、开新局。
三是取长补短求质变。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摸清自身底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立足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对标“四个之城”新图景,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扬优势、补短板,找路径、勇担当,营造全社会共创幸福、共享幸福浓郁氛围,推动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超越。
四是跃升能级创一流。新城市催生新活力,新产业赋予新使命,新赛道呼唤新作为,抓牢接力棒、干出加速度、跑好超越赛,不断提升“软环境”和“硬实力”,力争打造成为“走出去”的优质典范、“引进来”的前沿阵地,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高原”“高峰”,推动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要全面推进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三整合”改革后半篇文章。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用“巴城实践”加快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重要一年。2022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动能转换,迈出创新转型新步伐
提升新兴产业“聚集力”。强化“项目为王”意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不断扩大“朋友圈”,加强与高新区联动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阳澄湖科学城,深入打造西部产业创新引领区。2022年计划引进注册外资超5000万美元项目3个、2000万美元项目2个,新增超亿元内资项目4个。切实做好落地项目跟踪服务,确保立臻科技智能终端等重大产业项目尽早达产满产,促使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计划申报2022年重大产业项目9个,总投资136.7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26亿元。
发挥人才科创“驱动力”。加大“双招双引”,加强与复旦、交大等上海方面科研院所的进一步合作,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平台落地巴城。引导鼓励企业嫁接院校科创资源,探索开放合作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区域产业科创“浓度”。继续推进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共建昆山西交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聚焦工业互联网技术,搭建校地桥梁、推进交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做强营商惠企“服务力”。优化完善产业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设计、工业集聚区改造研究;扎实提高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配套集成,形成闭环。全力维持外贸平稳,因势利导,助推企业贸易结构、方式、对象、流程转型,提升抗风险能力。创新成立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企民供需专业平台。不断健全领导挂钩服务企业机制,实施“一企一策”,有效实践“管家式”服务方式,推动企业向集约、低碳、高效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