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宜居高埗。按照“一环”、“三轴”、“五区”的城市发展思路,着力提升城市的品质,通过连接东江梨川大桥、升级改造18公里东江河堤,初步形成现代城市景观体系,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集聚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将莞潢路、高埗大道、北王路打造成我镇的新形象道路,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加强“五区”的建设,城市商贸配套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显著增强。坚持“生态美镇”发展理念,优化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达到48.8%。深入挖掘龙舟文化、东江文化、孝义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三)幸福高埗。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就业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农民创业就业进一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职工参加工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率100%,职工参加社会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农居民实现社会养老、社会基本医疗保险100%参保。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关爱,加大高精尖人才的引入。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基本建成。
第三章实施创新驱动培养发展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十三五”期间,我镇坚持以科技创新这一驱动力为主要抓手,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努力将创新发展推到更高水平,使得创新成为一种产业和社会风气,创造出更多的成果。
一、培育创新主体
鉴于我镇国家高新企业数量在全市排名靠后的现状,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争取新增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品牌创建,争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个。支持品牌型企业整合品牌资源和创新资源,建立和完善生产、研发、资源和服务体系,积极扶持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培养和引进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把握产业变革机遇,加强与松山湖高科技开发区的联系,促进与“创新轴”和“创新带”等创新资源的融合、吸收和再创新,构建以高端先进装备、新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生态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形成高端制造、高端研发、高端服务(具有水乡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支柱产业集群。
二、提升研发水平
深入落实“东莞制造2025”战略,实施“机器换人”工程,鼓励陶瓷、制鞋和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技术和设备改造,推广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等智能制造模式,提升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融入文化设计元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实现产品质量效益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深化推进高新企业“育苗造林”工程,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强化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普济药业、锂威能源等企业增加技术的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一代疫苗、生物制药医疗仪器设备等重大科研专项,掌握一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一批专利优势企业,推动企业在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创立企业自有品牌和专利。
三、招引重大项目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确定中长期规划对重大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加快华宏眼镜项目、华威铜箔项目、银燕电气科技项目、站胜机械人项目等的建设,实现重大项目溢出效应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实施好大企业大项目“内培外引”工程,实现“培优引强”,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各类企业在高埗建立企业集团总部。主动承接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端优质产业转移,瞄准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龙头项目,给予政策优惠、优化建设环境,把对重大项目物色、招引、跟踪列入政府的重要议程,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综合开发,促进空置楼宇、厂房等存量资源的再利用,营造招商引商留商的良好环境,强化对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提高其落地力度,加强财政性资金对高新技术和重大项目的衔接和引导工作,为社会重大项目落地、释放产能创造各种便利条件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利用东莞市科技扶持政策和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企业研发创新平台,推进企业自我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企业联系利用华宏眼镜和锂威能源等传统优势龙头企业,建设科研成果发布和转化平台,并鼓励我镇的鞋业、服装、食品利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营销模式,利用手机APP、微信等工具推动企业、高校、民间资本和市场资本等各类主体创建各类创客空间,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营销渠道,支持企业建设开放式网络创新平台,实现集中式、大规模的个性化产业定制。推动四众平台建设,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态势。
五、强化人才支撑
营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把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与发挥人才作用、落实人才政策与解决人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角度优化人才服务,切实增强人才竞争软实力。积极实施人才奖励计划,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走在全省最前列,以引进培养创新领域等“高精尖”人才为导向,依据我镇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大项目的优势,引导用人单位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团队。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实施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安居落户、医疗卫生、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保护和奖励力度,营造人才“引进来、育得出、用得好、出成果”的一流环境,以人才高地构建创新高地。
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抓好政策扶持落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国家、省、市普惠性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创新驱动补助政策,使企业充分享受政策实惠。加大企业人才、技术、融资等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植根发展。提供企业成长服务。完善政府科技服务力量,为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提供优化方案设计、设备采购、装备开发、安装维护等专业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整合财税、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帮助更多科技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完善创新驱动机构。专门成立科技办、创新办,并发挥其职能作用,提高科技工作的承接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统筹和协调全镇的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举办镇知识产权、节能、技术改造、电子商务等一系列辅导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