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培训体系,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老年学校、少年宫等活动阵地,开展多类型社区教育活动,提供精准化学习资源,加大重点人群教育服务,将社区教育融入社会发展治理和居民素养提升,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学习型城市建设路径。
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目前撮镇医疗卫生服务短板现象严重,现有镇级与社区医院各一座,总床位80张,共有127名医生与医务人员,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1人。撮镇镇中心卫生院面积过于狭小,主体建筑陈旧,已不能满足镇区居民就医等需求,急需重新选址扩建。医疗服务需要大力改进。
发挥新引入医院的作用。合肥市发改委已经同意新建合肥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项目选址在撮镇镇瑶岗路与皇甫山路交口东南角。该项目总投资约11.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08800平方米,主要建设门诊医技楼、综合病房楼、呼吸感染楼、普通感染楼、综合管理楼、后勤附属用房,地下车库、设备用房以及医疗专项工程、室外工程等。东风大道边已供地民营合肥长荣医院,该项目选址结束,即将开工建设。要积极支持这两个医疗项目的建设,使之早日投入运营,服务周边居民。
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大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扎实开展智慧医疗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公平的卫生健康服务,让镇医院、社区卫生室、家庭医生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着力打造产业生态
1、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加快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扩大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构建高质量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协同,整合制造业企业设计、仓储、配送、检测等环节的共性服务需求,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优化产业集群结构。构建承接合肥转移的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营销渠道优势,提升研发设计、技术培训能力,拓展增值服务。
2、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打造产业服务社区。深化产业园区多元功能,采用“高质量服务”和“高端产业集聚”的双轮驱动模式,搭建产业主体和就业人才的社群平台,提升与产业功能区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能力,提供生活娱乐与生态休闲空间与服务,提升生活环境舒适度,吸引高科技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涵盖生产、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一体化载体,为生产者提供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补齐市政公共设施短板。围绕撮镇拓展布局工业园区,完善能源设施网,提升园区住房、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推动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提升交通整体便捷度。
二、推动科技企业总部与园区建设
科技企业总部建设对于产业、经济、就业意义重大,拟引入一批科技型创业企业,孵化、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保证撮镇长期可持续发展。尽快落实园区用地,加速办理用地手续。
积极建设科大、工大校友创业园。结合撮镇以及周边城镇用人企业的需求,加强与市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推进内生人才培养,吸引校友来园区创业。
积极支持科技总部和创业园区建设。优化创业服务,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适当强化财政扶持,辅助企业申报专项扶持资金,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
帮助园区企业成长。以培育初创型和成长型企业为重点,集中提供创业场所和创业服务的各类园区(基地)。贯彻党中央“六稳”“六保”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6号)要求,加快建设一批成长型的创业园,打造乡镇创业创新升级版。
三、鼓励企业智能化改造
支持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选择一批企业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积极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建立数字化工厂,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突出典型项目的示范作用,结合撮镇的工业企业实际,开展智能示范园区、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培育、评选工作,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
推进企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采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技术或者模式进行改造,在重点企业推广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供应链优化、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在生产过程的集成应用,加强工业软件的推广应用。
加强实施全流程数字化工程。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企业的普及推广;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力度。支持大中型企业开展研发制造一体化、管理生产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等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和整体性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努力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快速响应市场,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列入试点企业制订技术改造路径方案,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顶层规划设计及评估,推动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实施的“两化融合”信息化改造。
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提供转型升级空间
实现店忠路沿线工业项目“腾笼换鸟”,引导低效工业企业加快转型或主动退出,加速高亮路以南片区规划修编,努力形成项目布局多极化。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商贸和物流产业为主体、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电商产业为依托、生态与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企业园区附近安装限停装置,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有效管理社会车辆;修缮企业园区附近的公共设施,保障员工的出行便利和安全;加强与合肥市主城区的横向联系,打通与县城的交通联系。
3.扶持高新技术企业
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以及配套的设施,为撮镇带来好的项目;鼓励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打造产学研基地,为创业者的生活工作提供保障。
4.建设智慧撮镇
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建设人口、地理、环境保护、城镇管理、社会治安、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促进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提高管理智能水平。
五、加强重点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大高层次科创人才引进。以环巢湖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契机,引入高端人才,促进人才汇聚,促进本地人才培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高水平的工程师、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撮镇创新创业。
强化政府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制定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适用的、适合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确保人才引入后的各项基础设施具有充足的保障,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生活环境,显著提升软硬件服务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