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重组和升级,深度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创意、市场价值和竞争力。“十四五”期间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丰富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立足常平产业基础,围绕镇域特色产业,重点建设常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打造以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铁路文化和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特色基地。着重推广铁路文化,高标准建设铁路公园,将铁路公园建设成辐射大湾区的网红打卡地,带动常平整个文旅产业的发展。发挥歌舞团、民间文艺团体等文艺资源优势,努力创作原创作品,将常平优质演绎作品推进景区、推入市场。开拓演艺文化市场,引进特色文化项目,倡导高雅文艺演出,营造文娱演艺消费新热点。弥补常平现有文化产业高雅艺术形式、剧目等资源匮乏的短板。
四是强化文旅产业宣传推介。针对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等重点客源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专题文旅推介,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在华南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刊登文旅形象广告,宣传、介绍特色文旅资源。借助杂志、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有效提升城市文旅形象。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大湾区文旅展会,增强文旅产品促销的实效性。开展文旅LOGO、纪念品设计及摄影大赛,提升文旅形象,凸显文旅特色。
五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构建起与常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协调镇、村两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大公益性文化产品生产,加强公共文化供给,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常平青年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富有常平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青年题材文化产品。加强对在莞港澳台青年的爱国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常平故事,不断增强青年对“一国两制”的正确认知、对中华民族的深刻认同和对常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感知。
(八)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发展新活力
一是着力推进实验区配套改革。争取跨境电商业务创新模式和优惠政策在常平先行先试。争取在实验区开展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首选试点,促进莞港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积极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探索打通跨境股权投资渠道,争取实施外商股权投资企业(QFLP)项目第一批试点,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参与实验区创新性企业融资,扩大港澳等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实体产业的渠道。支持港澳金融机构在实验区设立分支机构,为经济建设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二是着力推进镇属企业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遵循“政企分开,理顺架构,整合资源,管理科学”的改革方针,推动镇属企业从分散到集中、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变,促进镇属企业监管机制更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更加优化、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营业绩不断提高,实现镇属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推动常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尽快开展清产核资、资产划转、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收益分配管理等工作。
三是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高登记注册便利度和效率,配合打造全市科学市场监管体系“一平台三工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和谐安全有序的东部中心的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
四是积极理顺财政收入分配主体与事项。厘清我镇作为东莞东部中心所承担的周边镇区公共支出,理顺财政收入分配主体,积极争取市级财政对我镇财政承担的周边镇区1000个学位、东莞东火车站和常平火车站站场管理经费的支持,积极争取市级财政对我镇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支持。积极开展全镇行政事项梳理,全面优化或取消已不适应新时代的相关行政事项,提高行政效能,节约财政支出。
五是持续开展镇村工业园连片改造投融资渠道创新。探索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与国有企业合资合作、村民入股、信托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开展镇村工业园连片改造,提升改造项目效能。鼓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或物业入股,通过自主开发或合资合作、产权租赁、物业回购等方式,统筹整合低效土地、物业资源和村民资金,推动镇村工业园更新改造。支持社会资本全面参与镇村工业园改造项目。
(九)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木棆河河涌整治,仁和水河道、镇中心区、桥梓、岗梓、塘角、金美等排渠清淤工程,寒溪河“一河两岸”及截污主次管网建设进度。大力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长效管理,进一步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用水安全,着力打造景观河,持续改善全镇水环境。全面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统化治水体系,推动污水全量收集、达标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统筹管理全镇水利工程,强化排水规划指导,全面歼灭内涝黑点。强化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管养,推动雨污分流、管网修复100%全覆盖。提高雨天溢流风险应对能力,开展全镇箱涵高水位运行普查,合理设置雨水调蓄处理设施,建设精准截污与调度工程及初雨调蓄池,确保初期雨水全部处理,打造全流程污染雨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开展河道生态系统基础调研和水生态健康调查评估,摸清河流生态环境本底,统计水生生物种类及数量基准值,绘制河流生态系统丰度图谱。建立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机制,构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目标指标体系,评价水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性和持久性。加快推进全镇河流综合整治,2025年前全镇水质100%消除劣Ⅴ类。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规划建设10公里碧道,优先对水质达标、具有稳定基流且生态景观功能较高的河流,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寒溪河“一河两岸”建设,实施50公里生态修复工作,新建或改造2个人工湿地(公园)。开展“汛期滞洪,枯期净化”的复合功能湿地建设,打造“生态补水+人工湿地”模式,打造天然水、再生水并济的生态补水系统,逐步恢复河流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二是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开展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严控餐饮油烟污染,大中型餐饮项目100%安装油烟自动监控设施,督促餐饮企业每季度至少完成1次保养工作,采用“定期+不定期”方式强化餐饮企业油烟排放检测与督查。加强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公务租车优先选用纯电动车、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更新车辆优选配纯电动汽车,合理强化充电桩建设。强化机动车尾气监管,加强机动车路检、抽检力度,重点对老旧汽油车和柴油车开展执法检查,全面配合落实尾气遥感设备和黑烟车视频智能监控设备。关停无证照污染企业,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从源头控制污染。
三是强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利用,做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规划,推进一般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处置,推动工业再生资源区外协同处置。加强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完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监管台账。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网络,促进低价值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推动危险废物全过程管控,加强危废规范化管理,出台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指引,建立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智能电子秤物联网、二维码收运联单、运输车辆监管、视频监控等手段,实现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运输、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引入专业团队进园区、进企业,指导企业合规合法处置危险废物,鼓励企业自行配套建设危废处置利用设施,推动2—3家企业完成配套危废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危险废物本地收运处置能力。
四是稳步推进垃圾整治和分类。全面落实《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加快完善全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和综合利用,重点强化餐厨垃圾综合利用水平,逐步完善玻金塑纸、废旧织物、废旧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强化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建筑废弃物就近利用实现“近零”排放。强化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公园为主体,以道路、社区等为补充,建立绿化废弃物生产与应用示范区,形成良好的城市绿化废弃物循环系统。做好辖区镇政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旅游景区、道路、住宅区绿化垃圾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全面禁止焚烧绿化垃圾。
(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是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部署我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推动常平镇社会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抓紧落实《常平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按照2020年部署动员、明确任务的基础上,2021年稳步推进、阶段总结,2022年迎接验收、争创先进。按照方案要求,各责任牵头单位将根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好属地属事责任,不折不扣把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位。
二是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全面推进“智网工程”建设工作,深入挖掘“智网工程”的应用效能,从源头上解决社会基础要素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情况,以“智网工程”为基础,统筹推进市级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在我镇的应用。加快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着力打造“智慧社区”。积极探索智慧警务新模式,推动警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全面推进视频监控体系建设与应用工作,建立公安视频监控体系“生态圈”,不断提升“平安常平”视频监控系统在机房环境、网络安全、运行维护、应用扩展等方面工作。深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打造体系完善、业务场景完整、智能化程度高的智慧城管,扩大城市管理可视、可控范围,提高应用的智能化程度、增强市民互动参与程度、优化城管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城市治理“快”“精”“准”。搭建智慧出行平台,加强建设综合智能交通信息系统,通过智能云控平台的搭建,选取街区部分路段探索建设智慧停车,试点多功能智能杆、智能交通灯等各类智能交通管理设施设备,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应用,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畅通的智慧交通。加强物联网、云计算、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在城市运行中的应用,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监测和智能安保应急,使城市交通出行信息更交互、服务更精准、管控手段更多样化。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建设高效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全镇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到2025年,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等应急管理现代化能力全面加强,有力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和灾害灾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