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邮政设施规划
规划在镇区新建一处邮政局,各农村中心社区设邮政所,各农村小型社区设邮政代理网点,提供不同层次的邮政服务。
4、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规划期末全镇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有线电视数字化。
第二十七条 燃气工程
1、气源规划:规划采用天然气管道供气,气源来自区外东北方向的定远门站。由工业园内的LNG储备站对全镇供气。
2、燃气管网规划:
由调压站或储配站出站的天然气中压干管沿城市主干道敷设至各片区的用户,燃气管网基本呈环状布置,一般直埋敷设于道路人行道或绿地下。农村社区燃气使用,由镇区中压管网沿乡村公路引入。
第六章 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二十八条
镇域公共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文化科技、教育机构、医疗保健、商业金融、社会福利、集贸市场等内容。规划通过深入细致地现状调查分析,依据镇村体系规划的等级结构,统筹安排各类公共设施分级配套,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规划按照镇区、农村社区二级配置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1、镇域行政管理设施规划
镇区行政管理用地按照镇区用地布局规划进行合理安排,各农村社区结合其他公共设施安排社居委办公用地,农村中心社区可根据自身产业需要安排部分产业管理用地。
2、镇域文化科技设施规划
规划镇域按照文化中心、文化站(室)二级配置文化设施,镇区规划新建文化中心,配置:展览馆、市民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行政村建设文化站(室),共设置14处,按2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逐步完善建设,配置书报阅览、书画、文娱等设施。
3、镇域体育设施规划
规划按照体育场、日常健身设施二级配置。
规划在中心镇区布置一处综合体育场,配置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游泳馆、兵乓球馆等现代化体育设施,可举办群众运动会和各类运动项目比赛。
各农村社区建设群众健身设施,可以与文化活动站(室)合设,按三类标准建设,主要配置篮球场、健身器材、乒乓球房等。
4、镇域教育设施规划
中小学教育: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集合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规划下塘教育体系形成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级体系。全镇高标准、高质量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镇域内幼儿入学率为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
职业教育:规划结合产业发展,建立符合下塘镇情特点的从初级到中级、高职的职业学校,以及教育与培训并举,与其它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实现职教的现代化。
成人教育:规划近期成人教育以行业技术培训为中心,远期以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在全镇开展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成人教育。
5、镇域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健全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不同层次、合理布局、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域卫生服务网络,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卫生服务的差距。
规划镇区医院要有重点地增强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功能建设,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公益性医院,以增强政府保障广大人民健康的责任能力。
实施城乡医疗卫生保健工程,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巩固和完善中心镇区、农村社区梯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规划按在中心镇区布置1处综合医院。农村中心社区各设置一处卫生院;农村小型社区各设置一处卫生所。
第七章 镇域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第二十九条 指导思想
增强全民国策意识,树立现代环境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加强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与执法监督,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规划经营,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农田保护和土地管理,加强资源管理,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
1、合理调整和改善生产力布局,编制好总体规划,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防止工业区对水资源的污染,严格控制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不接受城市转嫁到农村的有污染工业,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贯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并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
2、改变生活燃料结构,逐步实现煤气化或液化气化。
3、改革生产工艺,提高除尘效率。
4、搞好城乡绿化,提高农村植被覆盖率和城镇绿化面积。
5、综合开发污水处理设备,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简易处理,完善污水排放系统,严格控制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沟。
6、加强交通噪声的管理;治理工业噪声源,采有隔声、消声、吸声、改进工艺和设备等措施,防止并降低工业噪声污染。
7、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理率,加强“三废”的综合治理,严禁乱堆乱放。
8、做好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第三十一条 资源保护
1、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建立防灾、抗灾体系,减少自然灾害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3、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加强沿路、沿河、沿沟渠绿化,保护水土。
4、实施土地资源发展规划,保证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必须的农业生产用地比例。
5、加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严禁乱占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