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展管网建设、河涌综合治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建等一系列工程整治,常平镇三大片区水质明显好转。全镇共建成三个层次管网逾1000公里,污水管网密度近11公里/平方公里,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打响“截污大会战”,全镇各类排水户的接驳有效推进。全镇工业、企业已超90%完成或正在进行源头截污,学校、医院等公用建筑完成超80%,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综合治理工程(第四标段)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基本完工,进一步扭转水污染防治被动局面。开展雷霆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力度打击偷排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清理无牌无照、“散乱污”企业,倒逼企业守法经营、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扎实开展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开展“利剑一号”行动,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推进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元江元、袁山贝村两座大型垃圾转运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位于镇中心区西兴街的垃圾转运站项目于2020年底完工,城市垃圾整治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连续四届入选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
(六)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
文旅事业建设不断加强,发展成绩显著。成功创建“中国硬笔书法名镇”,成为全省首个获此称号的镇。硬件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完成东莞市文化馆常平分馆试点工程建设和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常平元宵灯会”“常平文艺创作年会”及常平“科技之春”音乐会在“十三五”期间均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成为我镇重要文化活动品牌。文艺精品创作成绩优异,东莞(常平)小戏小品基地创排的小戏小品艺术精品在全国、全省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与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田汉研究会、东莞市文化馆联合主办2017年东莞文化四季之戏剧季·常平戏剧周。文化旅游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创建文化旅游品牌等措施,促进旅游产品形态丰富、品质提高。打造“文旅小镇”,形成以国家4A级景区隐贤山庄为龙头的娱乐观光文化旅游品牌;以东莞县委机关旧址、李任之生平事迹陈列馆、李任之故居等红色文化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教育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十三五”期间,全镇79家酒店、旅店入住旅客超415万人次,隐贤山庄、铁路公园、旗岭公园、科普园、常新公园等主要休闲旅游景区接待旅客总人数超1600万人次。桥梓村被评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和“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
(七)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公安铁骑、网格员和安全生产巡查员三支队伍成功组建,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深入推进,荣获“广东省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全镇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整体形势趋好。推行“社区警务”模式,“一村一警”指导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被《广东新闻联播》等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全面推进“智网工程”建设,利用信息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微创新”。在全镇建立“中心+工作站”两级指挥调度平台,将公安等部门3000多路视频监控接入中心,实现了“传统+科技”“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连续三年获评“智网工程”建设工作先进镇街。大力开展基层文明创建“补短板、促提升”行动,全面清理城市“六乱”,铁腕整治“两违”,查处违法用地246宗1910.15亩,拆除违法建筑265宗约20.54万平方米。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高。严格落实“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一窗受理”,打造更加规范、高效、便民的服务窗口。建成并启用政务服务中心,截至2020年底,29个窗口部门进驻,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422项,其中22项实现零跑动,155项实现即来即办,行政效率大幅提升。大力推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3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部投入使用,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八)社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集团化办学、品牌学校建设、教育扩容提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新建中心小学、司马中学、第三小学,扩建常平中学初中部、实验小学、第四小学、板石小学,新增公办学位7380个。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卫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常平医院门诊综合楼改扩建,新增国家级胸痛中心1个、市临床重点(特色)专科2个、市消毒供应中心1个。常平医院被纳入市属公立医院序列管理,成为全市5所区域中心医院之一,升格更名为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南大学附属东莞常平医院),并在全市率先通过“新国标”二甲评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民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2016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60多场,累计为4万多人次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共发放市、镇就业创业补贴5999.67万元,惠及劳动力63951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实施“工匠精英”引领计划,选出“首席技师”和“莞邑工匠”,支持和帮扶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不断加强社保政策宣传,提升待遇申领服务质量,稳步推进均衡参保,确保惠民政策落地生根。成立常平镇慈善基金会,设立常平镇慈善基金会卢屋村专项基金,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成功举办“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暨东莞慈善日”活动。深入推进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美丽幸福村居全覆盖。桥梓村、常平社区分别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宜居社区奖项。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面对中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契机及东莞建设省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改革红利,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机遇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端倪初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叠加,全球经济遭遇重挫,需求市场持续萎缩,国际经济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发达国家可能通过建立排他性和保护性强的区域和双边贸易规则替代现有的多变贸易体系,我国出口面临的替代和挤出压力加大。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相互交织,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视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驱动下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开始,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动力。综合来看,目前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也将为我镇补强制造业,打造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发展新方向与新机遇。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环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期间,中央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RECP,意味着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对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将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给我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加速实施和深入推进,也将进一步为我镇融入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空间和有利契机。
从东莞看,全市积极探索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四五”时期东莞迈入“万亿元俱乐部”,将进入大有可为机遇期,也将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同时,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东莞制造”提供更加广阔强劲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为经济增长注入更稳定、更持续的发展动能。特别是“三区”叠加及东莞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大历史机遇期的到来,未来东莞将高标准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进一步深化穗莞深度合作,建设港澳优势服务业集聚区,切实深化广深港澳区域协同发展。总体来看,东莞创新驱动增长新动力的形成以及多年改革开放、转型升级积蓄的厚实能量的逐步释放,将为我镇带来更多的投资兴业机会,更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更加广阔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为新一轮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从我镇看,一是有“三区”叠加的重大契机,“三区”建设的纵深推进,有利于我镇在融合发展中寻求新的产业和政策机遇,探寻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二是有铁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常平处于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不仅拥有国家铁路主干线京九铁路及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和莞惠城际铁路在此交汇,还拥有两个大型铁路货场,有利于聚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吸引人才、技术、资本、项目等生产要素涌入;三是有片区中心的扎实基础,常平拥有“全国重点镇”的荣誉称号,是全市13个广东省中心镇之一,在全市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中被赋予东部产业园片区中心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引领和统筹作用,牵引带动全镇在更高平台对接合作、在更广领域促进发展;四是有项目支撑的强大后劲,特别是当前正在加快推进的“香港城”项目,将聚集香港及广州、深圳等地的优质资源,有利于带动常平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常平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步伐。